第十章軒轅

第十章軒轅

很久以前,在大地西北方的姬水河畔,生活着兩個古老的部落,有熊氏族和有蟲喬氏族。他們世代以水為姓,通婚融合,不斷發展。某年,有熊氏族的首領少典,娶了有蟲喬氏族中的女子附寶為妻。一天晚上,附寶觀看北斗七星時,天樞之處忽然白光閃耀,照得四野通明。附寶受到感應懷孕了,後來,她在壽丘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公孫軒轅。軒轅生來神奇靈異,很小就開始說話,少年時反應迅速,長大了品質敦厚才思敏銳,成人以後更是聰明絕頂。少典死後,軒轅成為有熊氏族的首領,娶西陵部落首領的女兒嫘祖為妻,嫘祖教人們種桑養蠶。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軒轅之丘。那時候,由於姬水河流域人口越來越多,軒轅決定率領部落向東遷移。在東進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已經遷移過來的炎帝部落,雙方發生衝突。在阪(bǎn)泉的曠野上打了三次仗后,兩個部落合併結盟,統一歸軒轅領導,尊稱軒轅為"黃帝"。炎帝自己則去了南方,教化那裏的人們。經過這次融合,黃帝所率領的氏族空前強大。於是,黃帝決定在泰山之上聚會鬼神。適時,黃帝駕乘寶象車,由六條蛟龍牽引駛向泰山;鶴形、人面、一足的神鳥畢方在車旁侍奉;風伯打掃道路,雨師淋灑凈水;炎帝的下屬蚩尤率領虎狼走在車的前方,鬼神們跟在車的後方;興雲駕霧,無翅能飛的騰蛇伏在地面,而鳳凰則飛在寶象車的上面......

泰山聚會的場面宏大而威嚴,黃帝感慨萬千,親自創作並演奏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樂曲。看到黃帝志得意滿的樣子,炎帝的下屬蚩尤非常不服氣。回來以後,他聯合風伯、雨師、夸父等部落首領,興兵作亂,不再聽黃帝的命令。蚩尤是苗蠻九黎氏族的首領,好戰喜亂,非常厲害。他銅頭,能吃石頭,飛空走險如履平地。另外,他還有八十個兄弟,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吃沙石。同時,他們還會製作棍棒、刀、戟、大弩等兵器,因此威震天下。阪泉之役如果不是炎帝主和,勝負結果很難預料。

蚩尤起兵反叛黃帝,不講仁慈,濫殺無辜,使萬民遭殃。人們都希望黃帝能夠重整天下,結束戰亂。黃帝生性仁義,不好戰伐,因此,一心勸說蚩尤罷兵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忠告,屢次進犯。黃帝仰天長嘆:"如果我失敗了,蚩尤掌管了天下,民眾就要受苦了。姑息遷就蚩尤,就是養寇為患。這種情況不能在容忍下去了。"

於是,黃帝親自率部征討蚩尤。他派應龍在冀州的原野上發起進攻,應龍生有雙翅,會飛,還能從口中噴水。應龍把江河的水吸入口中,飛上高空,向蚩尤的陣中噴水。頓時,洶湧的波濤從天而降,直奔蚩尤衝去。蚩尤派風伯和雨師出陣迎戰。風伯和雨師,施展神威,一個縱風,一個集水,反過來把暴風驟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不會收水,結果黃帝陣腳大亂,潰敗而歸。後來,更是九戰九敗。

沒有辦法,黃帝率部退到泰山,躲避在昏暗的霧氣中。他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冥思苦想退敵之策。正在的時候,一個人首鳥形的女子出現在黃帝面前。黃帝用最高禮節稽首再拜,伏在地上不敢起來。這個女子說自己是"九天玄女",問黃帝有什麼要求。黃帝說自己總是打敗仗,欲求萬戰萬勝之法。於是,九天玄女向黃帝傳授了"玄女戰法"。得到九天玄女傳授的戰法之後,黃帝又請來旱神女魃助戰。女魃會收雲息雨,住在昆崙山上。為了振奮低落的士氣,黃帝派人去東海之外七千里處的流波山,捉來體壯如牛、蒼身無角、吼聲如雷的一足怪獸"夔",剝下它的皮做戰鼓。同時派人捉來雷獸,用其身上最大的骨頭當鼓槌,敲一下夔皮戰鼓,聲音能傳出五百里,足以震懾四方。另外,黃帝又用九首馗牛的皮做了數十面戰鼓,與夔皮戰鼓一起組成鼓陣。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黃帝率部重出泰山,在涿鹿的曠野上,與蚩尤展開激戰。蚩尤派出魑(chī)魅等山林中害人的怪物進攻黃帝,黃帝讓手下吹牛角發出龍吟的聲音以御之,結果魑魅應聲而亡。蚩尤又運用神術,升起漫天大霧,籠罩黃帝的隊伍。由於三天三夜分不清方向,士卒們充滿恐惑。黃帝命令風後效法北斗天機製作指南車,用來分辨方向,順利撤出包圍圈。

黃帝命應龍再次騰空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之水沖向蚩尤的軍陣。蚩尤急派風伯、雨師應戰,狂風裹着暴雨又向黃帝的軍陣襲來。黃帝馬上派旱神女魃上陣,女魃施展神力,剎那間烈日當頭,熱浪滾滾。她走到哪裏,哪裏就風雨全消。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蚩尤見狀,親率八十個兄弟衝殺上來。蚩尤兄弟強悍勇猛,幾乎無人能敵。黃帝手持雷獸鼓槌,擂擊夔皮戰鼓。頓時鼓聲震天,蚩尤的八十個兄弟被嚇得失魂落魄,很快就戰死了。蚩尤見狀縱身飛向空中,迅速逃離了涿鹿的原野。黃帝命令手下布好鼓陣,一聲令下,數十面馗牛皮戰鼓同時敲響,連擂九下,地動山搖。已經飛到冀州中部的蚩尤應聲落地,再也逃不掉了。捉住蚩尤以後,黃帝命人給他戴上枷栲,在黎山之丘處死了他。這個地方後來被稱作:"解州",解州產池鹽,鹽水是紅色的,當地人說這是蚩尤的血化成的。對於跟隨蚩尤叛亂的苗蠻九黎氏族,黃帝把其中願意歸順的人們遷到鄒屠之地,不願意歸順的遷到有北之鄉。

為了防止蚩尤死後作怪,黃帝命人把他的頭埋在了東平壽張的闞地,墳高七丈,當地人每年十月祭祀的時候,都有赤氣直衝天際,被稱為"蚩尤旗";把他的身體埋在泰山南面的巨野。蚩尤身上的枷栲,取下來后被拋擲在大荒之中的宋山上,後來化作一片楓樹林。打敗蚩尤之後,黃帝又派應龍殺死夸父。一時間蠢蠢欲動者聞風喪膽,無不歸順臣服,各部落一致承認黃帝取代炎帝神農氏,成為天下共主。

從此,天下有作亂者,黃帝就會親自去征伐,平定之後再離開。黃帝還派人用蚩尤的畫像昭示四方難以教化之地,告誡那裏的部落不要忘記蚩尤作亂的教訓。

黃帝為百姓披荊斬棘,開山通道,自己卻沒有過上一天安閑的日子。他的足跡東到渤海,登丸山和泰山,西邊到崆峒,登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北邊驅逐葷粥,與各部落首領在釜山合符。他在涿鹿的廣平山下建立都邑,周圍守衛著軍隊;用"雲"來命名官員的職位,設五種官職分別管理天、地、神、祗和物類,使各司其序,不相混亂。軍隊稱雲師;設立左右大監,以監察數以萬計的大小部落;親自主持對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禪之禮;立寶鼎,用蓍草推算曆法,預測未來的節氣朔望;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賢能之人治理國家;順應天地四時的輪迴,遵循陰陽五行的變化,服從生死存亡的道理。

黃帝和妻子嫘祖身體力行,帶領百姓開墾田地,播種百穀草木,植桑養蠶,用德行教化天下,勤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使人民安居樂業。軒轅黃帝有"土德"之瑞,死的時候,大地都裂開了,人們把他安葬在橋山。黃帝生前,天下百姓都得其利;死後澤被萬代,百年之內餘威猶在,百年之外,人們還在遵從他的教導。

豢龍氏曰:

黃帝的有熊部落生活在姬水河流域,所以,黃帝"姬"姓,被稱為"有熊氏";由於黃帝居住在軒轅之丘,因此又被稱為"軒轅氏"。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則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雖然至今仍有冥頑不化之輩,比照西方的考古學否認"黃帝"的存在;但是,黃帝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石而存在是誰也抹殺不了的。在上古的"三皇五帝"中,黃帝是第一個在正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偉人。西漢.司馬遷在其著作的《史記.五帝本紀》中,把黃帝作為開篇之作。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悠久歷史也由此開端。

黃帝平定蚩尤的故事,是中國上古社會第一場驚天動地、鬼神助陣的戰爭。這場戰事與人類最初的使用石制、木製等原始武器的混戰不同,已經開始有了陣法、戰術和節制,並且開始使用新式的武器和工具。

據《龍魚河圖》一書中記載:"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可見,當時的蚩尤的九黎氏族應該已經掌握了青銅武器製作和使用。

而《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的"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以及《志林》一書中記載的"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這些描述表明:曾經作為炎帝屬臣的蚩尤,在長期的"刀耕火種"實踐中,不但會縱火瀰漫煙霧。而且已經掌握了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游牧氏族出身的黃帝氏族則不善於此,所以戰爭開始的時候,黃帝一方始終處於被動。但是,黃帝一方善於根據戰事變化,採取相應的辦法解決了自己面臨的困境,如:發明指南車、製作戰鼓作為聯絡信號等等。

黃帝與炎帝、蚩尤等部落的衝突融合,以及對其它氏族的同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形成的基礎。從此以後,歷代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黃帝成為無可爭議的中華民族始祖。蚩尤雖然戰敗被殺,但是仍被後人奉為"兵主",也就是"戰神",受到廣泛祭祀。今天,生活在貴州一帶的苗族,在他們傳唱的史詩中,依然認為蚩尤是自己的遠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精神文明

發明曆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划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鍊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河北涿鹿黃帝戰蚩尤遺址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代《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道教所指稱的黃帝大致有五種情況:一是中央央元靈元君;二是中央黃帝;三是日中黃帝;四是中嶽黃帝;五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這裏所說的便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

黃帝,一說姓姬,號軒轅氏。《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二說姓公孫。《雲笈七羲·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稱西王母遣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及兵符、圖策等而戰勝蚩尤,「黃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備,乃尋真訪隱,冀獲長生久視。」

其實黃帝是中華民族古代領袖中最傑出的一位。相傳古代帝王,如堯、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領均為黃帝的後裔。黃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聯台炎帝族打敗了九黎族。其後黃帝與炎帝發生衝突,黃帝戰勝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故黃帝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據《史記·封禪書》和《雲笈七籤·軒轅黃帝》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常游天下名山與神相會,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餘歲得;神通,於荊山鑄寶鼎成功即有龍垂鬍髯以迎之,「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他還「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至道」,「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南至青城山謁中黃丈人」,「登雲台山見寧先生受《龍蹺經》」,問正一之道」,又「練石於縉雲台」,「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黃帝飛升后,為「太一君」,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為中國歷史傳說之「五帝」。

黃帝最初的神職蓋為雷神。《春秋·台誠圖》稱黃帝起於雷電,並說:「軒轅,主雷雨之神。」然黃帝以雷神崛起后又為中央天帝,位為最尊。《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執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禺疆),執權而治冬。」這和苗族古歌說他們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對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黃帝最初和風伯等都是神農氏諸侯,擔任雷的巫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洪荒之巫族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洪荒之巫族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軒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