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壩(5)

第四章:大壩(5)

這一地區還有無數古墓、幾十座寺廟,以及許多類似於白鶴梁的無價歷史遺跡。對它們又該如何安置呢?如果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這道石樑將會成為一處非常重要的歷史紀念物。然而,三峽庫區的歷史實在太豐富了,涪陵的這些題刻甚至沒有被列入瀕危歷史文物A級目錄。下游有石寶寨這座始於18世紀的十二層雄偉塔樓,*再下去有雲陽那座始於三國時期、歷時一千七百多年的張飛廟。如果不斥巨資採取保護措施,這兩個地方都將消失得蹤跡全無。兩千多年前,在涪陵周邊還居住過巴人,他們留下的墓葬一直沒進行過徹底的考證。人們對他們知之甚少,如果他們的遺跡永沉水底,就再也無法進行任何研究和了解了。

這道水壩還威脅著白鶴、雲豹、江豚、揚子鱷、白鰭豚、中華鱘以及其他一百七十二種魚類的生活。由於承載了中國內河航運百分之八十的份額,長江的開發利用已經在環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目前只剩下一百餘條白鰭豚還游弋在長江水域。這是世界上的五大淡水豚類之一,數千年來,為了適應渾濁的長江水流,它們的視力幾乎退化為零,只能依賴高度發達的回聲定位能力。目前,長江航道上船隻往來穿梭,發動機的喧鬧聲一年勝似一年。白鰭豚因為技術而失聰,因為進化而失明,已經難以躲避危險,難以尋找繁殖對象。萬噸級的海洋巨輪很可能徹底毀掉這個物種。

幾十年間,在中國歷代領導人考慮修建三峽大壩的過程中,上述這些觀點都已有人提出。1919年,孫中山第一次想到了這一工程項目,後來的蔣介石和都鄭重其事地考慮過這個問題。對他們兩個人來說,這項工程是一種典型的中國訴求,同時滿足了實用和浮誇的需要——既可以推動這個貧窮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又可以同時提振起全民族的自豪感,這畢竟是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之後修建的現代基礎設施。安排工程技術人員在1955年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勘探工作,如果不是因為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可能早就開工建設了。

不過,分歧一直存在着。即便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鄧小平和李鵬總理就水壩的建設越來越接近於實質啟動階段,這還是當時中國可以公開討論的極少數重大話題之一。批評是被允許的,甚至還不少。很多專家認為,在長江及其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小型水壩,可以實現同樣的效益,同時又規避了風險。這樣的爭論一直持續到1987年,政府已經疲於這樣的民主,終於下了封口令。如果中國的幹部們想要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壩,那就建吧——不管風險有多大。其中的困難——淤泥、地震、古迹被淹、物種滅絕、移民搬遷——都不算什麼。正如歷史上無數次發生的那樣,專家的話可以忽略不聽:就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鼓勵提高生育、發動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一樣。有些時候,你需要的是定論,而不是爭論。沒有必要因噎廢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江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江城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大壩(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