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

匈奴

匈奴人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着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着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終於發現了所喜愛的土地,他們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在蒂薩河畔的塞格得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匈奴人需要廣闊的草原來放牧他們的馬群和牲口,從這一片區域開始,匈奴人通過同盟或是征服的方式控制了由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直到法國的萊茵河之間的區域。

匈奴人是馬術精湛的騎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訓練,一些歷史學家相信正是匈奴人發明了馬鐙,增強了騎兵在持握長矛衝鋒時的戰鬥力。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使敵人帶來感到恐懼,他們每天要更換幾匹戰馬以保持這一優勢。匈奴人的第二個優勢是他們使用的複合弓,遠遠超過了西方的任何同類武器。站立在馬鐙上,他們能夠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發射弓箭。匈奴人的戰術是令人驚異的閃電般的突襲,並因此而帶來恐怖。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所組成的軍團,他們的行政體系需要一名偉大的領袖來統率整個部落。

在阿提拉的統治時期,匈奴的強盛達到了最高峰。阿提拉於公元433年即位,很快就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后他將目光投向了巴爾幹半島,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嚴重的破壞,突襲者們在接受了當地統治者的賄賂之後才決定撤離。在公元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着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美因茨北面的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100英里以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呢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了,儘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

阿提拉在查隆丕呢的戰敗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阿提拉隨後入侵了意大利,尋找新的戰利品。當他統率著部隊進入意大利境內的時候,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向了沿海島嶼的安全地帶,並按照傳統慣例建造了港口城市威尼斯。儘管羅馬人在戰鬥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他們的主力軍團留在高盧的土地上,匈奴人也同樣顯得脆弱不堪,不斷的戰鬥、疾病和意大利境內的飢荒使得戰力消耗殆盡。在阿提拉和羅馬教皇聖里奧一世進行了一次重要會面之後,他同意了撤出意大利。

公元45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着崩潰的邊緣。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係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爾達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佔據着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佈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的中國人。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裏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中國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裏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裏,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極品奸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極品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