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序閑着的美國是危險的

前言美國是不是想統一全球

1.貪婪華爾街

2.貨幣殖民,美元「做空」

3.隱性違約,QE3的賭局

4.資本奴役,四級金字塔

5.經濟食物鏈,上級利用下級的能量

第二章「世界憲兵」的「硬仗」與「軟仗」

1.為石油而戰

2.邊緣地帶的「幸」與「不幸」

3.「兄弟」以色列

4.中東,美國最大戰爭實驗場

5.下一場戰爭,伊朗

6.「全球離岸平衡手」,扶持韓國

第三章糧食霸權——掌控基因銀行

BCD四大糧商的壟斷

2.離奇的種子,轉基因主糧幕後推手

第四章好戰之國,「第六代戰爭」悄然發動

1.一流的海權國家,靠的是拳頭

2.海陸爭霸,馬六甲困局

3.基地帝國,遍佈全球的島鏈戰

4.高邊疆,「第六代戰爭」空天霸權

5.「影子內閣」與「末日武器」

第五章戰爭紅利,誰吃肉誰喝湯

戰爭模式最大的秘密,即信息不對稱,即自然產生信息不對稱或人為製造信息不對稱。理論上,信息一旦對稱,「戰爭」就失去了意義和效益,從歷史上看,美國依靠其戰爭的「差價」掘得。當美國國防預算處於最佳規模時,邊際安全效益,即因多花費的那部分軍費開支而得到的額外安全,等於邊際,也就是由於軍費開支在未挪作他用的情況下而損失的收益……邊際成本也是追加成本,所以美國之後的戰爭邊際成本與總成本不一樣……

1.世界唯一一個投原子彈的國家

2.戰爭紅利,以戰養戰

4.被私有化的「軍事機器」

第六章CIA的秘密戰爭

美國軍事學者布賴恩·L·湯普生認為,在阿富汗,美國很少使用自己的部隊而選用當地盟友作為其代理人部隊。美國創造出了一種環境,讓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通過所謂代理人戰爭美國可以做到戰略上的主動。如果一切順利可主動出擊;如果遭遇挫折可進行迴旋,甚至演變成「老好人」的角色。其「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態勢,使敵人無法尋仇,這才是美國人樂此不疲的原因……

1.踹開東亞大門,讓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

2.「9?11」符號,「恐怖的本·拉登」

3.伊拉克,CIA手術刀戰

4.維基解密,代理人戰爭

第七章制服日本

由於「釣魚島」問題中日兩國糾紛不斷……

1.釣魚島,亞洲的「楔子」

2.看不見的手

3.被軟禁的日本

4.廣場協議,布下殘局

5.豐田「迷航」,神話結束

第八章「暗算」歐洲

歐洲和美國,存在一種零和博弈的關係,所謂零和博弈即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其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1.「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

2.歐洲被「黑」的幕後,三角債挑動「全球大戰」

3.「壓住」德國

4.「阻擊」歐元,「零和」之戰

第九章「肢解」前蘇聯

1.前「第一威脅」

2.一戰功成,「金融戰士」肢解北極熊

3.「五百天計劃」洗劫俄羅斯

4.阻擊亞洲「危機弧形帶」

第十章非洲是黑色的

在北約的漠視下,一場以砍草刀為主要武器的大屠殺開始,盧旺達胡圖族政府,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裏,屠殺了80萬到100萬圖西族人,幾乎相當於該國總人口的20%。一半多的圖西族人口被滅絕,其殺人的速度數倍於當年納粹用毒氣殘殺猶太人……

1.非洲司令部的角力場

2.誰忘了盧旺達

4.「受傷」的蘇丹

第十一章慈善殖民,「打掃」後院

1.美國的「槍杆子」與「筆杆子」

2.墨西哥掉進「陷阱」

3.「沉淪」阿根廷

第十二章話語權,互聯網時代的戰爭?

1.網絡,全球第一話語權

2.「軟權力」,美國的「制網權」

第十三章全球盜夢,劫世界財富

1.控股中國

2.盜夢計劃,美國「坐莊」

後記誰能擋住美國

參考書目

「暗算」歐洲

歐洲和美國,存在一種零和博弈的關係,所謂零和博弈即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其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1.「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

美國金融史學家約翰·戈登曾這樣評價美國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儘管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處。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國經濟復甦的歐洲投資者開始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美國證券。1873年到1879年(的經濟崩潰中),歐洲人手中的美國證券資產總值下降了6億美元,單單鐵路證券一項就減少了2.51億美元。這雖然進一步加劇了華爾街證券市場價格的下跌,但實際上增加了美國人的財富。當歐洲人出資修建美國鐵路時,美國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動脈,而歐洲人持有這些鐵路證券,他們本來可以獲得這些證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這些利息和收益兌現之前,歐洲人就在華爾街上把這些證券賣掉了,而美國人以比原來低得多的價格把這些證券又買到了手,結果,美國人既修成了鐵路,又擁有了這些證券。可是當美國經濟巨大的發動機重新運轉起來的時候,歐洲投資者又會回來重新購買美國證券。

就這樣,通過一輪又一輪的經濟危機,美國人高價賣出他們的財產,然後又以極低的價格買回來。1929年的那次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大崩潰是最先從美國開始的,但最後卻引發了歐洲各國的自相殘殺,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歐洲被徹底摧毀,喪失了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美國人卻大發戰爭橫財,一舉成為全球頭號強國,至今依然。

「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這是外交史學家塞繆爾·弗拉格·比米斯(SamulesFlaggBemis)在《平尼克條約——對歐洲災難和美國機會的研究》一書中的主題。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歐洲地緣政治的內部破碎性是美國取代歐洲世界霸權的重要原因,湯因比曾論述過一個「挑戰和應戰」的模式,環境的挑戰太過分是不行的,過分的挑戰把人壓垮了,產生不了文明;挑戰太弱也不行,那樣不利文明的發展。湯因比非常正確地看到,文明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自殺而不是謀殺。一種文明的衰落首要的情況是,優秀的少數人喪失了本來應該有的創造力,而多數人則隨之撤回了模仿行為。

農業經濟時代的稀缺資源是耕地,工業出現之後,土地在貶值,工業品在升值,國家間對土地的爭奪轉變為經濟的爭奪,於是戰爭基本上圍繞着經濟。兩次世界大戰都圍繞着經濟,世界大戰結束時,財富分配規則也就確定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要相信美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要相信美國
上一章下一章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