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節 北伐南征

第四百九十九節 北伐南征

新書《大國崛起1900》求收藏。

————————————

「《敬天法祖,尊王攘夷!》」

隨着楊潮獲封大明王,江南報正式改名為大明報,第一期用了整個版面刊登了一篇雄文。

這片文字是黃鳳府操刀,請教了很多精通周禮的老夫子,同時讓很多名士幫忙潤色組織。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楊潮的施政理念,在這篇文章中,前一半闡述了天子與君王的區別,同時明確了大明(代表楊潮)尊重傳統,尊奉天子的態度,但同時字裏行間將朱天子跟大明割裂開來。

文章將朱天子推高到了整個華夏的天子,而華夏的概念也第一次明確提了出來:

曰尊王攘夷,即為華夏;曰錦衣華服,極為華夏;曰禮樂文章,極為華夏。

第一條就提出要尊天子攘夷狄,其實就是在建立一個世界體系,告訴大家尊奉華夏天子,是成為華夏之國的基礎;第二條錦衣華服,指的是複合中國風格的衣冠服飾文化,只有讓自己國家的衣冠制度複合華夏審美,才是華夏;第三條禮樂文章指的可不僅僅是禮儀、音樂,不是文章典籍,而是說的制度,只有相同的制度才會被認可。

古人對衣冠制度十分重視,將其上升到夷夏之別的程度,從此就能理解為何剃髮易服會引起全民反對了,越南等國自稱華夏的論據就是他們著錦衣服華服,有禮樂詩書等等。

華夏或者說中華這兩個詞,在東亞還是一塊光鮮的金字招牌,幾個國家都偷偷僭稱過,楊潮打算滿足這些國家心中的這種文化滿足,告訴他們怎麼做才是華夏。而且會得到天子的認可,正式成為華夏的一員。

很顯然,這跟後世美帝做的事情有些類似,那就是打文化牌(錦衣華服),打價值觀牌(禮樂文章),後世美帝玩這兩手讓天朝欲仙欲死。不是他們的文化真就那麼輝煌,不是他們的價值觀真就那麼普世,而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話語權,長達數百年西方世界的強勢,讓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而現在中華才是這種地位,長達千年的強大文明,在西方都十分受推崇,在東亞更是滲透到了周邊幾個國家的精神文化之中,如果不好好利用這種優勢。楊潮也就白活了。

不過在這個制度之中,天子變成了一種象徵,變成了聯繫華夏世界的一根紐帶,這又是所謂的虛君制度,明末已經有一些文人開始朝這方面思考了,比如顧炎武和黃宗羲。

前一半篇幅都在闡述這個道理,后一半篇幅在將如何攘夷。

楊潮表示將在秋收之後,再次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同時還將會盟諸侯,讓尊天子之諸侯。興義兵迎天子!

這片文章一出,很多文人都開始思考起來,因為文章中很多東西,是複合周禮要求的,尊王攘夷這四個偉光正的詞似乎很久沒有出現了,因為諸侯和周天子早就成了歷史。楊潮又提了出來,不能不讓他猜測他的意圖。

他們可猜不到楊潮真實的意圖,但是卻不妨他們從中看到一些讓他們感到新聞的東西,那就是楊潮似乎不打算稱帝,不打算篡位。哪怕他接受了大明王的冊封,他也不會做皇帝,這讓他們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的同時,也暗暗感嘆。

這次就連劉宗周這路貨色,都承認楊潮還算是有點良心,沒有忘記烈帝(崇禎)的恩義。

但還有人看到了一些讓他們恐慌的信息,那就是楊潮似乎跟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一樣,楊潮對外沒有絲毫閉關自守的意思,而是十分積極的想要大開國門,對朝鮮、日本、越南似乎不打算保守的交往,而是打算拉近到天子旗下。

楊潮想要幹什麼?想要侵略這些國家?想要打着天子的旗號開疆拓土?

老實說大明朝的縉紳是歷朝歷代最為保守的,作為一個農耕文明,中國不是想像中那麼保守,宋朝之前開疆拓土可是一個皇帝是否英武的標誌,只有一個皇帝能夠開疆拓土才有資格成為一代明君,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可是到了明朝,就連朱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強硬人物,也定下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跟後世天朝擁有了核武之後,立刻表示不率先使用何其相似,正是出於一種保守的心態。

但是也有年輕讀書人看的熱血沸騰,年輕人總是比老夫子更激進一些,這一篇慢慢都是霸道思想的文章,還是很能喚醒一些天朝上國情結的騷年的。

當然這樣的文章,肯定會引起思想的激烈碰撞的,各路人馬在報紙上論證了數月之久。

而楊潮卻已經開始付諸實際了,使者派往各地,從山東到朝鮮,可不用等風期,從朝鮮到日本也不需要,跟大明陸路相連的越南更是不需要,一個月時間就送到了這些國家,以迎天子的名義,邀請這些國家派使者到南京會盟,商討尊王攘夷事。

本來楊潮以為會受到歡迎呢,可是這些國家比楊潮想像的要謹慎多了,連朝鮮都沒來。

「好吧,看來仁義都是假的,拳頭才是真的!」

楊潮本來也沒天真到以為華夏這塊招牌能讓這些國家可以不顧一切,這只是一面旗幟,大家都想要,可是為此冒險就不值得了,就好像都願意宣揚自己是文明國家,沒事譴責一下別的國家,可是如果為此要付出真金白銀幫助難民的話,那就要互相扯皮了。

尊王攘夷,一邊豎旗,一邊動刀子,當年管仲和齊桓公就是這麼乾的。

所以楊潮立刻就讓水軍從登州出發,到皮島后,一路往南炮轟朝鮮海岸,最後乾脆佔領了朝鮮最難的濟州島,這裏能幹什麼,只能養馬,一座大島拿來養馬也合適。

但是朝鮮人的態度十分讓人費解,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他們沒有任何舉動。

楊潮不知道的是,此時朝鮮國內已經吵翻天了,朝臣分為了兩派,親明派和保守派。

在大明和滿清之間如果有的選,沒人選滿清,可問題是朝鮮現在沒的選,平壤還駐紮着滿清騎兵呢。

親明派也是激進派,他們強烈要求朝鮮國王騎兵驅逐韃虜,尊天子。

可保守派認為,朝鮮根本不是滿清的對手,還是隱忍為主,不要招災引禍。

但是兩派人都覺得自己理虧,朝鮮一朝,始終認為明朝對他們有大恩,沒有明朝,朝鮮早就亡國於豐臣秀吉了。

萬曆天子幫助朝鮮復國,這是儒家經典之中大肆頌揚的存亡繼絕的大恩,所謂存亡國繼絕滅,所謂存亡繼絕之功,德布天下。

朝鮮是受儒家影響最深的國家,因此他們完全接受這種說法,儒家禮教教育出來的,可能比明朝士大夫更迂腐的朝鮮官員,對朝鮮屈身滿清,反而對大明動武一事,一直有愧,因此楊潮派兵轟擊了他們的海岸,他們竟然也裝作不知道,不敢有任何不滿。

楊潮看到打都打不動朝鮮,也算是放棄了,不過日本人倒是積極的來跟楊潮會盟。

楊潮已經是大明王了,可以代表大明跟日本人會盟,對日本人來說,跟大明會盟,這種政治地位的抬高,可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他們又不用顧忌滿清的威脅。

但是兩個國家,會盟個屁啊,楊潮表示等迎回天子,等驅逐了韃虜之後,在會盟諸侯。

日本人又積極的表示願意跟楊潮一起去緬甸迎奉天子。

日本人派出的,還是那幾個人,那幾百個在山東唱了大戲的騎兵。

知道日本人是想撈政治地位,作為一個島國的不自信心理作祟,總想找一點存在感,但是也是捧楊潮的場子,楊潮就讓他們跟着去了。

這時候暹羅(太過)竟然派出了使者,從海路到了廣東,又走陸路到了南京,表示願意出兵。

楊潮並沒有向暹羅派出使者,因為暹羅在傳統上,並不是華夏文化圈的國家,他們屬於印度文化圈,但沒想到暹羅如此積極,楊潮更不會拒絕了。

暹羅人的目的,大概是想藉助大明的力量打擊緬甸,緬甸可是暹羅的死敵,歷史上暹羅每一次滅國都是緬甸人所為,有點中原王朝跟草原民族的關係一般。

於是三國聯合出兵,大明出兵三萬,暹羅出兵三萬,日本出兵五百。

因為有暹羅人出面,楊潮就放棄了從陸路走雲南的路線,派宋坤從廣東出發,走海路前往暹羅,與暹羅大軍匯合后,先威脅緬甸放人,如果緬甸放人了,楊潮也就打算教訓他們一頓,然後就算了,滅掉緬甸不是楊潮的目的,因為滅了他們只會便宜了暹羅這樣的國家。

讓宋坤從暹羅攻擊的另一個好處是,楊潮可以跟李定國相約夾攻了,楊潮從南,李定國從北面進攻,暹羅這種小國沒有不滅亡的道理。

南下的同時,楊潮開始準備北伐,這才是真正的大戰。

楊潮這次出動兵力六十萬,以李五六、王璞分兩路北伐,兩人統領五十萬大軍,不過已經足夠了,因為清軍在北直隸的兵力,還不到三十萬。(未完待續。。)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九節 北伐南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