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節 給顆甜棗

第三百九十八節 給顆甜棗

一萬多秀才剛進入軍營,在教官的棍棒下開始學着做一名軍人,楊潮就出發趕往蘇州。

跟蘇州大豪族號稱讀書第一家的顧氏,御醫世家陸家,吳中第一家之稱的吳家,以及王氏、錢氏、彭氏等等當地豪族會面,邀請這些豪族在蘇州府衙商談。

「廢除丁銀!本督不要人頭稅!」

楊潮對豪族們意氣風發的說到。

這就是楊潮給的甜棗。

大明賦稅制度,是從唐朝實行的租庸調製繼承而來的,收稅有兩大根據,第一是土地,第二是人丁,納稅分為土地稅(田賦),人口稅(戶稅),所以叫兩稅法。

戶稅收取也是不同的,大明朝將戶口分為上中下三等,很顯然這些豪族大都是上等戶,不過名冊上他們可能是中戶甚至下戶,當然這是因為他們有手段。

不過楊潮請來的這些一等一的豪族,顯然無論如何都不能是下等中等了,因為那實在是太明顯了,而他們每一家都是大家族,要繳納的丁銀也是一筆不小的錢財。

因此這個甜棗還是很甜的,能讓大家少繳納至少一成的稅銀,加上免除了三餉,豪族們發現就算他們將隱匿的土地登記入冊,繳納的稅賦也不比以前多。

但是這不是楊潮真正的目的,楊潮真正的目的還是給那些最窮的人肩負,不強求讓所有人小康,但是你得讓所有人都餓不死。

許多貧窮百姓,或許因為某一代祖先發達過,然後被定為上等戶,就要開始承受沉重的稅銀,承受不住就逃走或者賣身大戶為奴,然後子孫後代隱匿身份變成黑戶。

大量的隱匿人口甚至比隱匿田畝還嚴重。因為田地總歸是在哪裏的,而人口是活的,完全能夠藏起來。因此後世康熙攤丁入畝之後,大量人口浮現了出來。在經過長期戰亂后,突然人口猛增一大半,比大明朝最鼎盛士氣人口還多,被人認為是康熙盛世的體現。

現在蘇州府在冊人口兩百多萬,光是蘇州城就將近一百萬了,在大多數人都居住在農村的時代,顯然蘇州府不可能這麼點人,可以說蘇州城中那些光靠給人打工為生的雇傭勞力。大多數都是黑戶。

沒人願意變成黑戶,這些大戶人家寧可繳納丁口銀也會給自己的子弟上戶口,因為沒有戶口就不能科舉,只有窮的過不下去的百姓,才會寧可捨棄科舉這個唯一讓他們能夠翻身的希望。

雖然大戶人家自身不隱匿子弟,但是隱匿人口跟他們關係是最大的,絕大多數隱匿的人口都是大戶人家的家丁、僕役和長工,如果免除了丁口稅,這些隱匿的人口能夠登基出來,蘇州府的人口翻一倍都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減免人丁稅最大的受益者是廣大的窮人。

不過這個甜棗還不夠。

「本督計劃用三年時間。將江南糧賦降低一半!」

這才是大甜棗。

楊潮無意在土地上大肆搜刮,清丈土地不過是一種調整手段而已,是將窮人負擔的稅賦。轉移一部分到豪族身上,其實在減免丁口稅和三餉后,豪族納稅也沒有多,因此楊潮其實是通過這種方式,將減免的那部分實惠放到最底層、人數最多、怨氣最大的百姓身上。

「楊都督體恤百姓,吾等替百姓感謝都督。」

豪族們一聽三年後他們能少繳納一半稅收,當即誇獎起了楊潮,但是眼神中充滿狐疑,誰會相信官府不搜刮呢。

「以這次清丈的田畝魚鱗冊為計。明年的夏、秋兩糧當即減三成。」

楊潮明確表態,明年就開始減。而今年的夏糧秋糧早就完稅了,因此等同於直接減稅。南直隸七百萬擔稅糧,減少三分之一那可是兩百多萬擔呢,少了這麼大一塊,楊潮可養不起那麼多兵。

所以楊潮還需要這些豪族答應:「不過本督要征商稅,相信各位紳民會積極配合的。」

很奇怪,這些豪族對於楊潮收商稅的反應比加糧稅低多了,難道他們不知道楊潮加征的商稅可能會很高,但是他們依然覺得土地才是根本。

而豪紳們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各家免稅部分希望楊潮能夠依法辦事。

大明朝優厚士人,只要有功名,哪怕只是一個秀才,也會有兩百畝的免稅田地。

但是這些豪強家族哪一家不是幾萬畝甚至十萬畝以上的田產,就算每個家族都有秀才,能免除的賦稅數量也有限,兩百畝的免稅田,對於中小地主來說,或許還算一種優厚待遇,但是對於這些豪族來說,簡直是不足掛齒,但是他們對於這種免稅的特權卻很看重。

重視這種特權的程度超過了對商稅的關注。

對這種想法楊潮很不理解,但是覺得也不是壞事,起碼自己遇到的阻力會變小。

最有可能的理解是,這些豪族是為了面子,就好像後世那些有權勢的人,寧可花費更高的價格去走關係,也不肯按照正規程序繳納違章罰款,這彰顯的是一種特權,象徵的是高人一等的身份,也許這種東西才是豪族最看重的。

在蘇州待了三天,跟各個士紳友好交流,氣氛也算融洽,這樣親身交流,讓豪族也算是有了面子,反彈才算平息下來。

在楊潮一手大棒,一手甜棗之下,蘇州問題很快解決,接着松江府,松江府也有大量的秀才被抓,牽連到了絕大多數豪族,因此也相當配合,加上楊潮跟豪族親切交談,一個月時間也將松江的土地清丈出來,同樣是翻了一倍的樣子,從三萬頃到六萬頃,比朱元璋時代多了一萬頃。

最富的松江清丈完后,楊潮就回到了南京,剩下的工作就交給黃鳳府了,要求黃鳳府在夏糧之前,必須將整個南直隸的土地全都清丈出來。

有一萬名秀才被充軍,楊潮知道,哪怕自己出面安撫,哪怕自己給豪族免稅,這個梁子還是結下了,要讓豪族真正跟自己一條心,只有讓他們發現跟着楊潮能夠取得更大的利益,這隻能等幾年後他們發現繳納的稅少了,發現取得收益大了,才會慢慢改觀,短時間內也只是安撫住而已,並不可能讓他們跟楊潮一條心。

但是楊潮現在就是求穩,他缺少的就是時間,楊潮有信心用十年時間,將清廷這個落後政權轟殺至渣。

秀才們在軍營中很不聽話,他們比招募的平民百姓更不服管教,原因不在於他們更能挨板子,同樣的板子打在他們身上,可能會出血,打打在一戶農家子弟身上,可能都不會腫。

問題是出在心理上,他們從心裏看不起這些教官,這些貧苦出身的教官,十個里有九個大字不識,憑什麼教他們?開玩笑打仗就靠這種走走停停?靠這種轉來轉去?

不得不說讀書多的人腦子就是複雜,楊潮當年教王璞他們的時候,他們可沒考慮過每天走來走去跟打仗有什麼關係,而這些秀才們對此十分不屑,不就是打仗嗎,他們那個人沒讀過幾本兵書,打仗靠的是謀略!

打仗靠的真是謀略嗎?

還真不是,戰爭是血氣與勇武的拼殺,謀略只是為搏殺取得優勢的輔助手段而已,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廝殺,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只是這群缺乏勇氣的讀書人,把智慧抬的抬高了。

他們有智慧,但是他們沒有勇氣,所以自然宣揚智慧的重要性,就好比工人總是強調勞力重要,而資本家則強調資金重要意義,其實都很重要,只是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的優勢放大,而貶低別人的優勢,藉以取得上風地位。

知識分子和貧苦階層就是這樣,知識分子強調知識的重要,農民則肯定得說勞動力的價值,不幸的是,中國絕大多數時代,話語權在書生手裏掌握著,所以整個社會都被洗腦,都接受了智慧第一的說法。

看看三國演義,其中講謀略的段落,遠超講拼殺的段落。

長期以往形成這樣一種文化,那就是投機取巧,不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去拼搏,而希望藉助一點點詭計以小博大,比如玩個草船借箭了,比如來個火燒連營了等等。

楊潮雖然不鄙視謀略,但是太過於強調謀略,就成了一種投機心理,這是要不得的。

但是此時楊潮沒必要給秀才們講道理,就讓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刀槍劍雨中培養血性去吧。

如同統治階層沒有血性,整個國家就會表現的懦弱,這個道理毋庸置疑。

這些秀才將來才是國家真正的統治階層,楊潮不希望他們太過弱懦,在將他們提拔到國家的管理者官員的位置之上前,楊潮需要錘鍊出他們的勇武精神。

當然送秀才上戰場,會有很大的犧牲,可能其中一半人都得犧牲,但是這是他們需要付出的代價,缺失了上千年的勇氣,要短時間內培養出來,不付出血的代價,是不可能的。

楊潮也很捨不得這些大明教育體系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文化精英戰死在沙場上,但把他們唯唯諾諾的送上管理國家的位置,是對整個國家不負責。

而且換句話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在保家衛國上,人人有責,不分文盲還是秀才。(未完待續)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八節 給顆甜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