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節 南下

第二百九十一節 南下

鄭鴻逵不是一個尋常角色,他是縱橫大海的狠角色,昨夜不過是被楊潮突然抬出來的上面的人給唬住了,當時腦子就犯迷糊,最後讓出了太多的利。

今天醒來之後,突然就感覺這件事不是那麼靠譜的,皇帝走私這種事情聞所未聞,弄不好他還真的被楊潮那廝給騙了,因為楊潮說的,只有五個人知道,可是這五個人都是不可能暴露出來的人。

鄭家不可能跟史可法驗證,就算能見到史可法,詢問這種事,如果是假的,史可法肯定暴怒,責問他污衊皇帝,當即拿下送入牢中,殺頭都不稀奇;如果是真的,史可法弄不好會直接殺他滅口,畢竟這件事是說不出去的。

皇帝他更不可能去驗證了,鄭家還沒能力見到皇帝,別說皇帝了,就是見朝廷大員,都未必能見得到。

唯一能夠驗證的,也就是那個太監王承恩了,但這件事又不好直接問,想來想去,還真給鄭鴻逵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想到這裏,鄭鴻逵咬了咬牙,再次送了一份大禮,再次宴請王承恩。

言語試探了好久,而且將王承恩灌了個半醉,總算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消息,王承恩這次來南京,確實是傳一份中旨,讓楊潮去金華府剿匪。

最後鄭鴻逵終於使出了殺手鐧,直接告訴王承恩,自己跟楊潮之間的交易,表示海貿生意利潤豐厚,但是關係門路必須夠硬,否則做不長久做不安穩,鄭家可以和楊潮做這種生意,也可以和其他人做這種生意。

公開的告訴王承恩,說鄭家願意跟王公公做生意。還埋怨楊潮開價太黑了,詢問王承恩的意思。

結果王承恩連連擺手,說這生意他做不得。叮囑鄭鴻逵好好跟楊潮做,不要生出其他心思。

鄭鴻逵這下子才不疑惑。這麼豐厚的利潤,這麼貪財的太監,卻不敢做,要說他是怕楊潮,鄭家可不信,這足以證明,這樁生意裏頭,有一個王承恩都惹不起的人物。除了皇帝還有誰?

於是鄭鴻逵在不多疑,心下對楊潮更是心生震驚,楊潮的背景他早就調查了個清清楚楚,先是幫助周延儒再相,接着一手翻雲一手覆雨,只掌間平息了讓所有人頭痛的書生哄鬧,現在竟然能夠替皇帝做生意,這種人讓鄭鴻逵驚嘆的同時,也只剩下敬佩了。

天下能讓鄭鴻逵敬佩的人不多,從此又多了一個楊潮。

當天鄭鴻逵就將銀票交到了金釵樓。交到了康小寶手上。

然後寫了一封密信,將事情原原本本報告給了鄭芝龍,解釋他為何又給楊潮讓出一倍利的情由。結果鄭芝龍不但沒有怪鄭鴻逵,反而回信說他做的很對,大肆表揚了一番,交代他繼續跟楊潮合作,同時給他詳細解釋了一番,鄭家現在不缺錢,缺的是根基,鄭家海盜出身,可總不能永遠做海盜。

尤其是現在已經家大業大。要守住這份基業,不是那麼容易的。擁有自己的實力自然重要,找一個靠山也很重要。交代鄭鴻逵,如果上面那位胃口大的話,隨他開價,只要鄭家能保本,白白給他干都行!

當然這是后話了,此時鄭家眼裏的紅人楊潮,已經踏上了戰船,並且一路順利的趕到了鎮江。

前面的張大桅已經聯繫好了王家的人,王家在鎮江的掌柜做不了主,但是也提供了一批船幫忙運送物資去了杭州,然後不久杭州就傳回來消息,讓沿運河所有商鋪全力幫助楊潮,必要的時候,停止王家的生意,也要給楊潮騰出船來。

不是王家仗義,而是因為本就是結盟,權力和利益的結盟,要不是打着楊潮的旗號,王家八輩子也殺不進淮安的鹽業中去。

在楊潮看來,這沒有什麼可恥的東西,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每個國家都存在政商關係,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那本來就是一種權力,而所有的權力都是需要軍事來保護的。西方人哪一次戰爭背後,不是站着一群磨刀霍霍的資本家呢。

中國還算好的,資本對國家權力的滲透沒有那麼徹底,因為中國統治文化歷來都是脫胎於農耕的地主階層文化,統治中國的思想從來都是那些耕讀傳家的縉紳階層的思想,這些人對商人鄙視了幾千年了,所以商人反而要變着法的巴結他們,形成中國特有的政商文化。

楊潮給王家提供方便獲取商業利益,王家支持楊潮,取得軍事勝利,這就是結盟,沒有寫在紙上但大家心照不宣。

所以楊潮安心接受王家貨船的服務,不但讓他們運送軍事物資,而且還運送人。

這可是不小的壓力,因為楊潮帶來的人可不止五千戰兵,這幾天別以為楊潮光是在南京城陪着王承恩打秋風了,楊潮可是讓黃鳳府帶着人緊急在難民中招募了兩萬人,這不是私自擴軍,因為這些人只是民夫而已,幫助楊潮運輸補給罷了,大明朝的軍隊出征,哪有不帶民夫和輔兵的。

但是誰敢說這些人被楊潮帶起東陽接受一下戰爭的洗禮,然後拿起武器不是一個軍人?

合理合法,連史可法都支持楊潮帶走這些難民,畢竟留下這些人史可法也養活不起。

楊潮的工程現在基本都停止了,根本用不了那麼多難民勞力,因此這些人再一次失業了。

但是楊潮還真捨不得把這批難民趕走,因難民中有人才啊。

這次招募的兩萬人中,光是識字的不下兩百,百分之一的識字率看起來不算什麼,跟大明朝的識字率也差不了多少,但是願意跟着楊潮跋山涉水的去戰場的讀書人能達到這個比率,那簡直是奇迹,除了難民迫於無奈之外,還因為這批來到南京的難民中識字率竟然奇高有關。

一開始楊潮到沒有注意,要不是這次招募的民夫中出現那麼多識字的人,楊潮就忽視了。

後來一調查。加上合理的推理,楊潮才明白原因。

這些難民有來自九江的,也有來自湖廣一帶的。調查了一下發現,竟然八成以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而以中小地主和商人居多,細想一下也不難理解,這年代,普通百姓哪裏有能力千里迢迢逃到南京呢,這些人也都是小有財富的,家中小有資產,才能在戰亂中,舉家遷徙。

地主和商人的識字率顯然比佃戶和貧農高得多。因此這批難民的識字率遠超平均水平,抽樣調查一下發現,男人中的識字率經常接近一成,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才出現了兩百號願意跟楊潮上戰場混口飯吃的人,更多的讀書人其實還窩在碼頭上到處打零工呢。

除了讀書識字的地主家子弟外,能夠算賬的商人子弟楊潮也不想放過,臨走前叮囑張大桅,讓他放開手腳繼續招募,以賬房的名義統統塞到船上去。

除了地主、商人家庭外。另一個主體則是吃水上飯的船夫之類的,這群人更是張大桅急需的人才,也是大力招攬。

再然後其中有一技之長的工匠等。也不能放過,可惜這種人太少,第一本來數量就少,第二有一技之長的在南京混口飯吃還真不難,所以早就脫離了難民群體。

船隊從鎮江出發,沿着運河南下,五千戰兵都在船上,而兩萬民夫此時就被趕下了漕船拉縴,楊潮給他們吃飽喝足。只有一個要求,讓他們必須十五天之內感到東陽。這可是恐怖的行軍速度,要知道鎮江距離東陽近千里。多數都是水路,多數水路又都需要拉縴,這對這些民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能完成這樣艱巨的行軍,也算是一種軍事訓練,集體協作完成艱巨任務,跟訓練走正步其實一樣,都是培養團隊和服從精神。

幾百艘船在運河上展開,拉出了數里長的長龍。

楊潮站在第一艘船前,看着運河河岸往北退去,知道自己在往南前進。

上次自己出征,那是一路向北,這次卻是一路向南,楊潮心裏還頗有一種追亡逐北的感覺。

第一日,船從鎮江出發,到了丹陽天已經黑了,不過船隊並不停息,而是換班,之所以帶了兩萬人,就是為了輪換,從鎮江出發的時候,一萬民夫坐船,一萬民夫拉縴,到了丹陽,輪換一次,天亮前終於到了常州城外,一日夜走了一百五十多里地,也許在後世不算什麼,軍事史上經常出現紅軍一夜奔襲數百里,並且立刻投入戰鬥的記載。

不過楊潮對這些民夫的體力和耐力就很滿意了,畢竟沒有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憑的不過是一口氣和身體素質在支撐,要不是他們在碼頭上最了幾個月苦工,也不可能堅持的下來,楊潮對他們的意志力尤其滿意,一整天不斷的拉縴,就是專業的縴夫也做不到,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身體素質能夠彌補的了。

剛剛輪換,拉縴民夫一個個吃飽飯就睡覺,實在是累慘了,不但不敢停,走的慢了都不行。

第二日,又是一日夜疾行,走了超過一百五十里,中間在無錫進行輪換,接着直接到蘇州。

第三天,民夫們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從蘇州大家橫渡太湖可以坐帆船,晚上到湖州歇腳,這次乾脆歇了一晚上。

別說王家掌柜們的組織能力堪稱一流,年復一年的在運河上搞運輸,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那一段河道用哪一種船,他們安排的井井有條,一點都不讓楊潮操心,也不耽誤楊潮行軍。

坐着帆船度過太湖,到了湖州,休息一晚后,第四天繼續行軍,今天必須趕到杭州去,反正這是運河,不用操心風浪和礁石的問題,夜裏打着火把就可以拉縴。

到了杭州后就不能在走運河了,但是依然有水道南下,這是富春江,下游叫做錢塘江。

從杭州南下,富春江較為寬闊,又可以休息一程,一直到富陽縣,過了富陽縣后拉縴到達桐廬,同樣一條河富春江的名字在桐廬縣一帶變成了桐江,而且比富春江水面狹窄一些,多數地方都得拉縴才能通行。

從桐廬到了嚴州府進入東陽江。

第六日,夜裏就到達了蘭溪縣,蘭溪縣距離金華不過五十多里,白頭軍就在金華府!

蘭溪到金華也有小河相通,一日可到,楊潮南下,竟然只用了七天時間!(未完待續)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一節 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