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節 難民聚集

第二百七十六節 難民聚集

楊潮之所以設一個書生練武,這樣被這時代的書生人看做苛刻,甚至是侮辱性的條件,是有深深考量的。

因為大明的文人太缺乏血性了。

而這些人有掌控著文化,導致主體文化中就越來越缺乏血性,而文化又將民族,熏陶的越來越虛弱。

這是一個長期文化發展的結果,大致是從宋代開始的,也是跟科舉制度完善伴隨形成的。

科舉本身是沒有錯誤的,但是科舉的內容卻太偏科了,全面偏向文字能力。

所以一個個書生從小就沉浸在讀四書五經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造成身體越來越弱,連書生的形象都變成了『文弱』二字。

是統治者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楊潮也說不好。

但是卻很清楚,隨着掌握文化的書生身體因為長期不運動而弱化后,帶有他們精神意志的文化,也就會越來越弱化。

其實男人天生都是好鬥的,君不見農村不受教育的野孩子,哪有不打架的,不說人了,就是雄性動物都必須爭鬥,否則就沒有地盤,就沒有配偶,好鬥是雄性生物的天性,自然包括男人。

但是這些書生一個個因為身體變弱,加上沉浸在文字道德之中,漸漸的這種文化教育就壓制了他們的好鬥天性,變得沒有血性,而他們之後又推動文化更進一步走向文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宋代之前這種情況還不明顯,第一是因為科舉不算髮達,沒有形成一種書生拚命學文的風氣,第二當時的儒家也還帶有上古之風,並不完全摒棄武學。孔子提倡的君子六藝中可是包括射藝的。

看看唐代就知道了,這是被評為中國最為剛烈的時代之一,從長孫無忌那樣的文官可以跟着唐太宗一起衝鋒陷陣。從魏徵這樣的名臣主張將草原上的突厥人完全屠殺就可以看出,雖然有些種族滅絕的味道在裏面。但是反應的是一種文人無比剛烈的性情。

結果一代之隔的宋代,就開始了嫉妒弱化,書生不在習練箭術,反而是一心埋首經典之中。

要說這些人讀書也是很有毅力的,十年寒窗,忍受着貧困的生活,那很是苦讀啊,能讀出來的無一不是智商極高的人尖子。但是卻耗空了身體力量,變得文弱。

這也不能怪這些人,制度就是這樣,他們練武沒有出路,讀書才有出路,所以一個個寒門子弟,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讀書學文上,練武哪裏有時間,再說了也未必有條件,窮文富武。練武的花費可比讀書要多得多了,寒門根本就負擔不起。

因此是制度將這些有毅力,有恆心。智力頂尖的書生逼到了棄武從文這條路上來的。

楊潮還改變不了制度問題,但他是一個有行動力的實幹派,信奉的是不講理由,不講條件,只管幹的哲學思想,所以楊潮打算從自己做起。

自己招來這一批書生,當然是最窘困那一批,否則不可能答應這樣的苛刻條件,智商上也不算是頂尖。否則也不可能連個秀才都考不上。

但是楊潮寧可用這些不算頂尖的人,也要堅持訓練書生。為此將大批聰明人擋在門外。

除了長期考慮,想要給民族文化中重新注入血性的初衷。其實也有短期的考量在裏面,畢竟這些書生雖然一個個身份上是楊潮的幕僚,但是將來不可避免是要上戰場的,不需要他們拚命,但是他們得做到不被嚇得逃跑。

這種膽量上的東西,是光靠紀律遏制不住的,你必須訓練他們,讓他們強壯,然後才有膽氣,就像海州知州明知道國法難容,偏偏就是受不了成千上萬虜兵壓來的恐懼,棄城逃跑了。如果楊潮手下這批書生,也是那樣,就算自己定出嚴格的軍規,他們也會不由自主的想逃,只有將他們的體魄練的強壯,給他們一個壯膽的憑恃他們才可能不會臨陣脫逃。

當然有機會的話,楊潮還是希望能夠改變制度的,不推翻科舉,那玩意本來就是中國人發展出來的最精華的東西,被西方人極為推崇,後來英國人第一個學習,建立了公務員考試製度,倒是中國人反倒是要打倒她,再從西方引進變種。

換成楊潮,只需要稍加改動,就能徹底改觀,比如在科舉內容中加入一些實際能用到的東西,比如刑部招收人的話,就要考律法,兵部招人的話,那就考兵法,而不像現在這樣,無論什麼都只靠四書五經,那隻能招收一大批只會說仁義道德他們自己都不信的假道學。

當然每一個人都需要鍛煉身體,這也是必須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嗎,好容易培養出來了,結果短命,那是國家的損失。

因為這些長期和短期的考量,楊潮才在軍中訓練這些書生。

當然這些書生不是士兵,他們只需要接受基礎訓練,也不需要上陣打仗,他們的名字也不會編入兵冊,他們是楊潮的幕僚,而不是士兵,否則就是這些書生也不會來了。

但是經過一次次觀察,這些士兵的掌握能力確實很差,明明都是聰明人,卻練習軍姿、步伐等技能還比不上一個打魚的軍戶,這跟腦子大概關係不大,跟肌肉記憶更緊密一些吧。

所以已經兩個月過去了,這些書生的步伐訓練還沒有完成,而同期開始訓練的海州民壯,已經練習刺殺一個月了。

當然海州民壯進步這麼快絕對不是因為他們比書生強了那麼多,而是因為他們的基礎好,楊潮在海州可是帶了兩個月的,從來沒間斷訓練這些人,因此這些人來到南京后,只需要適應性訓練一下,恢復一下,就可以進行武藝刺殺訓練了。

而且根據情況反饋。他們的刺殺練的也差不多了,下一步就該被分到各個不同的把總旗總隊中,開始更專業的鳥銃、弓箭甚至騎兵訓練了。

至於海州新到的這批民壯。雖然還在站軍姿階段,但是沒人懷疑一兩個月後。他們可能就能走出新兵營了,反倒是他們的前輩那批書生兵能不能出去,還不一定呢。

看了看情況后,楊潮也沒有專門干預什麼,就離開了,自己建立的這一套體系,已經慢慢走入正軌了,如同一台機器。可以自我運轉,楊潮要做的就是監督這台機器正常運轉,不至於失控就好。

練兵是金勇老金的事情,老金做的還是不錯的,而且還有一大批過去的老兵專門轉為練兵教官,就是金勇都很輕鬆了,更不用說楊潮了。

所以楊潮很快就離開了軍營,回去處理其他事情,比如開荒了,比如修軍營了等等。

一切都井井有條。開荒在大量的士兵兄弟父母的積極努力下,一片片荒地被平整出來,現在都先撒上草籽。楊潮承諾按照市價收購草料,畢竟楊潮要養馬。

說起那批馬,現在只剩下六千多匹了,在海州的時候是一萬匹,離開海州的時候就剩下九千匹,到了淮安只有八千多匹,等全部到南京的時候,本就剩下了七千來匹馬。

儘管楊潮從孝陵衛中請來了幾個專門養馬的馬夫,可是依然阻止不了這些戰馬對江南氣候的不適應。依然不斷有戰馬生病,不過經過馬夫精心照顧。黑豆、小米等精飼料餵養著,漸漸好了起來。現在已經不在掉膘,等徹底恢復的時候,楊潮就該練騎兵了。

但是也不可能一直給戰馬為精飼料,馬夫說馬還是要吃草的,不然也是要生病的,所以種草就是很有必要的,蒙古人佔據中原近百年,也帶來了各種牧草,孝陵衛的皇家園林中就長年養馬,裏面有人工種植的大片草場,因此草籽並不難找。

楊潮種上幾萬畝的牧草,再加上米糠等物就足以養活上萬匹戰馬了,所以這批戰馬楊潮到不擔心養不起,而是擔心會病死了。

除了開荒,種草和養馬的事情外,就是碼頭的事情了。

前年楊潮就將碼頭清了出來,不過卻也只是過去的水營碼頭,用巨木固定泥沙,掏空出一些水道停放船舶,停靠戰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停靠民船就不夠便利了。

所以跟史可法商定要做海貿之後,楊潮就開始重建碼頭,依然包給白匠頭,讓他將木頭碼頭重修成磚石碼頭,而且不用水營碼頭南邊不遠的龍江關碼頭樣本,而是楊潮親自給白匠頭設計的碼頭。

楊潮是學建築的,畫點碼頭圖紙還是易如反掌,而且都不用詳細畫出來,只需要給個簡圖,白匠頭這樣的專家就能完善出來了,倒是真畫出詳細的三視圖,白匠頭還要擔心看不看得懂呢。

楊潮設計的新碼頭,將從秦淮河水營一帶一直延伸到長江邊,長期規劃綿長五百丈,擁有一百個泊位,其中十座是可以停泊三千噸巨艦的,三十座可以停泊千噸大船,其餘也都是相當可觀的碼頭,停靠楊潮的三桅大船沒有任何問題。

對此白匠頭又是苦心勸了楊潮一番,他說的挺有道理,南京附近沒有那麼大的船,不需要建那麼大的碼頭,但是楊潮的計劃中,海貿一開,很多船都是要從新江口直接出航進入大海的,他不介意在合適的時候,讓鄭家的船隊直接停靠到新江口來,但是那要等朝廷對鄭家放心的時候。

另外楊潮還打算自己建造超級大船,楊潮不可能一直依賴鄭家,遲早楊潮是要直接通海貿易的,既然有條件,自然要給自己未來的船隊打造好基地了。

所以白匠頭除了默默腹誹楊潮敗家子之外,也只能繼續幫忙承攬下碼頭工程了。

其實楊潮的資金壓力也很大,碼頭一開,最近就有些入不敷出了。

開荒對楊潮來說還不算什麼,航運的利潤就足以支撐了,但是打算開海貿后,花銷突然就大了起來。

港口自不用說,造船也不得不花錢,雖然木材是史可法提供的,建造也派發給了龍江船廠勞役,但是楊潮還真不敢放心,如果是史可法到真的可以不用花一分錢從船廠拿出船來,但是這些船是楊潮的,楊潮就不敢挑戰船廠的潛規則了,不說別的,就是那些船工粗製濫造就足夠楊潮喝一壺了。

跟船廠的姚匠頭商議過後,楊潮答應每艘三桅大船給船廠三百兩銀子的常例,姚匠頭答應幫楊潮精心打造。

而史可法調撥的大料,經過姚匠頭計算,足夠建造五十艘三桅趕繒船了,經過私下商議,船廠也答應不黑了史可法的材料,都幫楊潮打造成戰船,但楊潮要一次性給姚匠頭一萬兩銀子,楊潮也答應了,本來他只能得到三十艘,額外的二十艘一萬兩銀子,平均每艘才五百兩,也相當便宜了。

因此楊潮需要給船廠兩萬兩銀子,營房還在重修,過去的左司大營自然完善,可是新的兵營雖然也經過整修,可是設施不夠完善,比如就沒有左司營房裏的浴室,因此需要添置。

而且一個千總營也不可能滿足楊潮將來的擴軍,因此至少還得重修前部或者後部千總營,以這兩個營房的廢棄狀態,修復跟重建也差不了多少,這又是至少上萬兩銀子的工程。

但是真正耗錢的,還是港口碼頭,長達五百丈,兩里多長的港口,就是放在後世,也是不小的港口了,全部完工沒有幾十萬,上百萬兩銀子是不可能修成的,一般只能依靠國家力量,而楊潮要一己之力修建,確實壓力很大。

哪怕從淮安搶回來的銀子還有十多萬,金釵樓里還能分到十萬兩分紅,航運今年還能賺到五六萬兩銀子,但相比碼頭造價依然是杯水車薪,好在碼頭工程款不是一次撥付,而是分工程量逐步支付,但是也足夠讓楊潮緊張未來很多年了,在養兵之餘大概不會有剩餘。

幸好人工足夠便宜,碼頭攻城吸引了大量無業百姓前來,只是他們拖家帶口在碼頭上搭建窩棚,一家子都在碼頭上生活,還真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未完待續)回到明末當軍閥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六節 難民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