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節 開海之謀

第二百六十五節 開海之謀

史可法的馬車駛出了軍營,婉言謝絕了楊潮讓他校閱軍容的邀請。

馬車上一個小吏問道:「史大人為何不願看看楊將軍的大軍呢?」

這個小吏是一個管錢糧的小吏,被史可法帶來聽聽開荒策的,結果直接就看到了成果,只是有些不太符合史可法預想罷了,但是年輕的小吏對楊潮的無敵軍隊倒是有些好奇。

史可法搖搖頭:「不看也罷,楊潮軍我在淮安已經看過,不負盛名。現在再看也沒多少必要,想必楊潮治下軍紀是不會荒廢的。而且本官也是有苦難言,無顏見那些將士啊。」

小吏問道:「大人有何難言之隱?」

史可法嘆道:「在淮安之時本官就沒有給這些將士賞賜,這次本官如果以兵部尚書身份校閱他們,要是還沒有賞賜,就說不過去了。所以還是不見的好。」

小吏也暗嘆了一口氣,知道史可法這個兵部尚書做的,確實太窮了,但也是史可法死心眼,大把的撈錢機會就是不用,隨便賣個官不什麼都有了嗎,可是史可法就是嚴格走程序,豈不知那些程序里多少都被其他人控制着,他史可法不賣官,別人卻不會客氣,凡是史可法看到的名單,那都是交過錢的,只是這錢就沒有史可法一份了。

……

「軍田,沒錯都是軍田,你們可以種,有本官在一日,就允許你們種一日。地契沒有,史本兵不同意給地契,本官有什麼辦法。」

史可法走後沒多久,楊潮就喊來了左右千總部下那些把總百總們,告訴他們想要的地契沒有了,願意開荒的開荒。不願意的拉倒。

不得不說史可法這次視察,給楊潮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本來能用萬畝荒地就能換取這些人的官職和手裏的兵額,沒想到史可法看了后。死活不同意頒發地契,他告訴楊潮。這些都是軍田,開荒出來依然是軍田,允許楊潮在這裏屯田養兵,但是不允許楊潮將田地分下去。

史可法還希望楊潮不要怪他,他只是希望能夠解決軍餉問題,兵部實在是拿不出軍餉,屯田養兵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只能用來養兵。如果變成了私田於屯田無益。

楊潮知道,史可法也是被錢逼得沒辦法,前任熊明遇可以打太極,史可法卻是一個認真的人,軍隊欠餉這種事是會壓在他心裏的。

「既如此,那下官就告辭了,楊將軍勿怪,不是下官不識好歹,實在是一家老小生計,讓下官不敢不小心。」

一個個武官告辭離去。他們是得罪不起楊潮的,但是沒有保證,他們實在是不想把手裏唯一的東西都讓出來。作為中層武官,他們一個個連吃空餉都沒份兒,也就只能在軍營中種種地,養養豬之類的,溫飽是不愁,但是大富大貴就不敢奢求。

還因為沒錢,所以每個人也就養了幾十,甚至十來號人,當然不可能用滿他們手裏的兵額。但是他們每一個人的兵冊上卻全都是滿額,顯然是有空額的。可那些空額他們是吃不到的。

可楊潮倒也沒有吃他們的空餉,因為兵部今年的軍餉還沒有見過呢。去年東虜入寇,在江南一番折騰,虜兵搶一遍,官兵藉機搶一遍,官員趁機搜刮一遍,很多人肥了,可是朝廷窮了,本來就是年年虧空,今年更就甚了,也許到了年底,去年的軍餉都未必能發下來呢。

所以連楊潮都沒機會吃空餉,更何況這些還要從楊潮手裏領餉的軍官呢。

朝廷這樣困窘,也難怪史可法想盡辦法給兵營解決軍餉問題了。

要怪就怪楊潮跟史可法的目的不一樣吧,楊潮只想着把那些兵額和官職撈到手裏,卻根本就沒想過屯田養兵這種事,因為楊潮有的是辦法撈錢,其實朝廷也完全可以,比如開了海運,一年不多說,三百萬兩銀子還不難,就連鄭成功家族,據說每年光做日本貿易,就能有千萬兩的利潤,整個大明朝開了海禁收關稅,區區三百萬兩還不是輕輕鬆鬆。

但是朝上誰敢提開海禁,那些正直之士絕對會把誰罵死,皇帝又是個愛面子的,加上也不知道海關稅收有多麼龐大,過去偶爾開海禁那些年,朝廷收到的稅也是聊勝於無,大頭都被稅務司的官員貪掉了。

所以皇帝沒錢了,只知道拚命的找老百姓要錢,加征三餉鬧得沸沸揚揚,充其量每年也不過多收到六百萬兩銀子而已,還不及一個大鹽商的身家多,就這樣崇禎還要背負一個搜刮百姓的罵名。

如果崇禎知道鄭氏集團中的大小頭目一個個都是身價百萬以上,每年利潤數百上千萬兩白銀,恐怕無論多少迂腐的大官罵,崇禎都會忍不住要開海禁了吧。

除了海禁,朝廷撈銀子的方法還多著呢,比如加征商稅,作為這個時代商業最為繁盛的國度,大明王朝收到的商稅還遠不如西歐那些小國家,就是小老百姓都比商人的稅率低,這顯然太不合理了,如果加征商稅,對比後世的比例,肯定比關稅要多很多,五百兩也只是小意思。

不過一個國家需要花錢的時候,臨時加稅那是最下等的方法,真正高明的其實是借錢,國家借錢也就是發國債,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家天下,國家借錢那就是皇帝借錢,皇帝借錢的話也太丟人了,倒時候那些老學究一句『俺大明天子富有四海,怎可向百姓借錢?』,就足以讓崇禎這個愛臉面的皇帝放棄了。

不過說到底還是有底氣,大明王朝靠着加稅,常年維持數百萬軍隊,跟虜兵對抗了幾十年,還能在跟流寇的戰鬥中始終保持優勢,在兩條戰線上支持了幾十年,這在西方小國是不敢想像的,他們這些小國,遇到大事,只能借款,過去是向意大利銀行間,猶太銀行家借款,現在則是向荷蘭的交易所借錢。

大明朝就是這麼邪門,明明擁有地球上最多的白銀,皇帝的國庫里卻發不出餉銀來,那些錢全都存在土豪們的地窖里。據後世統計,大明朝兩百多年時間,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大概有四億兩,其中三億被富商地主或者官員等富人窖藏了起來,市面上流通的不到四分之一,導致一直到大明晚期,白銀的價值始終很高。

大明不缺錢,只是收不上來,說白了這是各種制度太低效了,根本就無法將整個國家的力量整合起來,更不用說挖掘出潛力來了。

楊潮有時候對這種情況也感到十分的納悶,可偏偏他都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很多東西明明就那麼簡單,可是在大明就是做不了,開海禁多麼正常,哪有一個上萬裏海岸線的國家不搞海外貿易的,但是朝里的文官們就是反對,隆慶、萬曆皇帝倒是為錢開了海禁,可是這兩皇帝都被文官罵死了,兩個皇帝一死,這些文官立刻就建議皇帝重新禁海了。

商稅也是如此,很難讓人想像,大明王朝寧可鬧得天下沸騰,向最下層的百姓伸手,卻不向富得流油的富商們徵稅,要是朱元璋在的話,恐怕別說收稅了,就是直接殺一批富商搶錢他都做得出來。

後世的人很不理解,有各種專家的研究,有的認為不收商稅是因為江南經商的大商人-大都跟朝廷官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是這些人操縱官員阻止皇帝收稅的,不開海禁那是因為江南很多大官員家中就在做走私。

但是楊潮看到的情況,還真不是這樣的,如果大明朝的官員有這樣的執行力,那還不算壞。

楊潮感覺,皇帝不收商稅,大概是看不上,大概是拉不下臉,因為看不起商人,於是不願意向商人伸手,也有可能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商稅能夠收到那麼多,那些迂腐的文官大概也想不到商稅能收多少。

至於海禁那更是無稽之談了,官員們反對開海貿易,絕對是保守的觀念影響,總認為海洋充滿了危險,開海貿易容易將海盜引來,倭寇之亂縱橫南方數十載還是讓他們心有餘悸,於是矯枉過正了。

至於說那些因為走私利益,故意阻撓開海的,那就完全枉顧了經濟規律了,對這些走私的海商來說,開海禁后,他們才是得到利益最大的一群人,巴不得早早開海呢。

海禁的影響只不過是造成了走私的成本上升,影響大明朝商品競爭力罷了,只是由於大明朝由於有最強大的內需,結果發展出了這世界上最龐大的手工業,加上絲綢、瓷器等獨有的手工業品,才不至於在明代就讓大明朝的手工業落後於整個世界。

大明朝禁海了兩百多年,大明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國家,清朝時候又禁海了兩百多年,結果就徹底的落後了,如果大明朝就開放的話,中國其實就不會失去大航海時代的機會,甚至會因為最強大的資本和底氣,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收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開了海禁,級能收入幾百萬商稅,還未大明的工商業打開了一扇面向全世界市場的窗口,促進大明的工商業,又能增加商稅,這是良性循環,所以只要開了海禁,皇帝大概很多年都不會在缺錢花了。

皇帝不缺錢,就不會加稅,甚至有能力救災,然後慢慢的內部農民起義就會平息,在以強悍的國力,耗死關外的滿清勢力,大明朝的命運也就改變了。

想到這裏,楊潮自己都不由激動起來,但是怎麼讓皇帝同意開海禁呢?

自己說了肯定不算,起碼得找一個說話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說這個話,那麼史可法倒是挺合適的!(未完待續)回到明末當軍閥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五節 開海之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