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節 十里相送

第二百五十二節 十里相送

楊潮絲毫沒有攪得南京、淮安和朝堂不得安寧的覺悟,就一心賴在海州城不走。

安心接收那些軍事物資。

按照楊潮的預計,官府調撥給各個作坊,以及圍城期間宋濂用合法和不合法的各種手段搜刮來的鐵、鉛、硝石等物資,還能再給自己製造一千桿鳥銃,五百副鐵甲,如果不都弄到手,實在是心有不甘,這批物資都到手后,楊潮都可以考慮扔掉虜兵那些雜七雜八的皮甲等物了。

可是海州城的糧食一直吃緊,已經暗中答應了王瀟付出三倍利潤的情況下,王家雖然大力調集糧食來,效率比史可法的官府還要快,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滿足海州城的需要。

畢竟這是一個十萬人的大城啊。

所以宋濂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依然繼續,只是配額提高了一倍,但還只相當於站前平均口糧的一半而已,海州百姓依然處於吃不飽的處境,只是餓不死而已。

所以楊潮還是有理由留下的,所以宋濂依然想攆走他。

要知道楊潮的軍糧是不能斷的,而且得足額供應,宋濂倒是不在乎楊潮的五百精兵,可如果楊潮一走,現在依然被楊潮抓着訓練的三千民壯的口糧就可以減半了,這就騰出來三千人一日的配額,會讓宋濂大大鬆一口氣的。

但是楊潮就是賴著不走,讓宋濂也不好說什麼,再說山東的虜兵似乎還在,誰敢說不會再次南下,如果再次南下,自己把楊潮趕走了,誰知道他還會不會再次來支援。

因此也不敢強硬驅趕,只能每次旁敲側擊。但完全沒有什麼用處。

足足在海州待夠了一個月,直到確認所有的官府物資都變成了自己的鳥銃、鐵甲和長槍之後,楊潮才開始分批次的從海州撤兵。

當然此時從山東也傳來了消息。確切表明虜兵退兵了,在通州周延儒大軍的目送下。裹挾三十多萬百姓,數百萬金銀財寶瀟灑離去,除了在海州碰了一顆釘子外,在其他地方如同旅遊一樣輕鬆。

周延儒倒不是不想打一打,楊潮在海州的戰績通過北京傳到通州后,他確實心動過一次,畢竟楊潮的戰績讓人很懷疑虜兵是不是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已經疲憊的不堪一擊了。於是周延儒真的策劃過了一次小規模攻擊,結果上千人出去之後,就從此失去了蹤跡,而他們追擊的,不過只是在通州附近遊盪的百十來個散兵游勇罷了。

這個結果讓周延儒徹底死了跟虜兵交戰的決心,安安心心的躲在通州城中,目送虜兵出關,只要虜兵出關,沒有威脅到北京城,他周延儒應該就有大功一件了。雖然朝堂上傳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許多人趁着他不在家,竟然搞陰謀詭計。這讓周延儒頗為不爽,心中打定主意,這次回去就把這些跳出來的螞蚱一個個捏死。

海州城外一隻只鹽船、漕船早就恭候多時了,楊潮的士兵一個個依次登船,當然他們並不是孤身登船,他們肩頭都還扛着戰友的棺木。

五百人,抬着一百具棺木。

當戰士們抬着烈士棺木登船的時候,海州城上上下下數萬人都來送行。

當他們得知楊潮和勇士們要走的時候,那是真心來想送的。老百姓嗎,其實心裏都有一桿秤。你對他好,他會記得的。

楊潮也樂意讓士兵們看看這種受到愛戴的場景。讓他們享受一下百姓的敬仰,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榮譽感,果然一個個抬着棺材,慢慢登船的士兵,臉上表情肅穆,卻毫不掩飾一種自豪之情。

楊潮自己也是心有感觸,看着這一具具棺木,心中感慨無比,這些人都是活蹦亂跳的跟自己從南京來的,現在卻要送他們的遺體回去,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對他們的家人交代,但這就是戰爭,總要有人犧牲,總要有人流血的。

楊潮能做的也只是「我保證不讓你們的死沒有價值,我保證讓你們的名字伴隨着榮譽到永遠,我保證你們的父母有人養,你們的子女有人教,兄弟們安息吧」。

日後,為了不讓先行的烈士白死,楊潮的所作所為,哪怕冒着巨大的危險,他也堅定不移,不得不說也是受到這第一批烈士的影響,因為對這些人的承諾,所以才無論多麼艱苦,都堅持了下來。

所有的士兵都上了船,很遺憾的是,楊潮沒能帶走淮安的那三千民壯,讓手下軍官詢問了一番,結果發現願意跟着走的人數還沒有一百個,絕大多數都帶着糾結的心情,選擇了留在海州。

說實在話,這些民壯其實都對楊潮士兵的待遇充滿了羨慕,但同時經歷過一次血戰之後,好容易生還了下來,其中大部分人還是想過安生日子的,畢竟當時四五千民壯,就剩下了三千人,讓其他人心生恐懼還是情有可原的。

當然裏面也有堅決想跟楊潮走的,比如卞家那個家丁卞二,但是楊潮還記得這個壯士,而且認為他劣跡斑斑,無論是他闖入軍營想殺俘虜(就是那個博洛),還是後來偷盜軍馬最後送回來一車酒,所乾的事情都讓人感覺到不太靠譜,有種大俠風範,卻一點紀律性都沒有。

當然這個卞二後來因為混入了民壯隊伍中,戰鬥中表現不錯,一身武藝又敢廝殺,很是殺了幾個虜兵,所以這次楊潮終於同意帶他走了。

至於楊潮在海州暗中中飽私囊那批軍事物資,早就被運走了,現在恐怕都到南京了。

王家船隊的運糧船每次來,回程除了拉上一大批鹽之外,就是在幫楊潮運軍事物資。

八千多匹戰馬是最早運走的,在不運走大概就不是八千多匹,因為每天都有馬餓死。

多出來的鳥銃、長槍、單刀、鎧甲也都運走了,跟戰馬一樣,直接送到南京去,這些東西雖然不能說來的不清不楚,但總是不太好說,因此楊潮要悄悄的送回新江口大營去。

因此這次走的都是士兵。

可是讓楊潮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士兵已經登船,漕船也開動了,此時那些百姓竟然都沒有離開,不但不離開,反而慢慢的跟着漕船一起往前走。

這讓也送行到了碼頭上的海州典史宋濂不由心中感慨,因為他心裏知道,這些都不是他安排的,他只是張貼了告示,告訴百姓淮安援兵要走了,想送的百姓可以送一送,沒想到一下子就來了兩三萬人,這相當於海州常住人口的一大半了。

宋濂也不得不承認,就算是文官要走,老百姓恐怕都沒幾個送行的,而能讓百姓送行的官員,無一例外都是能夠進入史書的。

一種既羨慕又感慨的感情在宋濂心中漫延,他突然覺得,似乎楊潮也不用這麼急着走,海州城雖然依然沒有恢復以前的糧食供應水準,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商人販運糧食到來,加上史可法也終於送過來了大批的官糧,海州的糧食危機其實已經算是解除了,供應楊潮的軍隊完全不是問題。

可他知道,楊潮繼續待在海州已經沒有理由了,連虜兵都退兵了,他一個救援海州的客軍沒有理由留下,當然他也不可能想留下,誰不想家呢。

楊潮看到百姓的行動倒是頗為意外,但是隨即明白,百姓這是要送他們一程,這個好意心領了,楊潮還故意讓拉縴的民夫慢一些,好讓這些百姓跟得上。

走出了一里了,楊潮感覺夠意思了,於是讓士兵朝着百姓招手,意思是讓他們回去。

但是百姓們還是默默的跟着,讓楊潮都身受感動,總算不是狼心狗肺,沒白為他們廝殺一場。

又跟出了幾里路,楊潮再次搖手,他們還是不走。

看到自己士兵臉上洋溢的自豪感,發自內心享受百姓這樣的愛戴之情,楊潮又讓老百姓跟了一些路程。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一直跟着,送行的人當然是越來越少的,到了五里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樣子,到了八里路的時候,就只有千把人還在送。

最後一個送行的百姓,竟然還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他在大概實力的地方停下了腳步,大概是跑的累了,坐在了地上。

當然楊潮以為是坐在地上,其實老人是跪在地上磕頭,這老人家是一大家子人,但是這次都被虜兵禍害了,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燭殘年的生活在這世上,心裏對韃子那是恨到了骨子裏,可是他一個小老百姓能幹什麼,只有躲在城裏苟活罷了。

沒想到楊潮橫空出世,先是在城外打敗了三百虜兵,解救了許多百姓,老人很慶幸的在其中發現了他的小孫子,因此對楊潮的軍隊無比的感激,這才一送十里!

「百姓十里相送之情,我們得記住啊!」

楊潮對黃鳳府感嘆道。

其實黃鳳府也很感慨,那種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故事,只是在書中讀到過,現實中老百姓畏兵如虎,對當兵的是有怕又恨,沒想到自己跟隨的楊大人的士兵,竟然能夠得到老百姓如此愛戴,莫非這就是人心所向。

黃鳳府彷彿看到了岳家軍當年的影子。(未完待續)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二節 十里相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