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節 臨洪口

第二百四十五節 臨洪口

海州城的北門叫做臨洪門,因為這座城門對着臨洪口。--

臨洪口平時遠望起來,就是一大片河漫灘,上面到了秋季張滿了蘆葦,其實就是河口濕地,是薔薇河和從另外幾條河流的入海口。

大明王朝在臨洪口建有水閘,這水閘平時攔截河水,目的是為了保證水量,保證鹽船運輸,海潮時期則是阻擋海水倒灌毀壞農田,甚至還常年駐紮有一隊士兵防衛。

但主要作用還是保證運河通暢,運河第一這是一項國策,執行了幾百年,期間產生了眾多的矛盾衝突,比如鬧旱災的時候,運河為了暢通不開閘放水灌溉,讓農作物旱死,讓農民顆粒無收,水災的時候,運河不願意泄洪,還是讓田地顆粒無收。

對大明王朝來說,保證運河暢通,比保證江淮地區的農業產量更重要,因為自宋代黃河奪淮入海后,江淮地區就變成了一個水旱重災區,大量裹挾著泥沙的黃河水將這裏的河流河床推高,將海岸線往大海中推進,而且時常決口,江淮地區已經失去了唐宋時期江南重地的地位。

相反長江以南地區得到了開墾,以蘇州為中心的地區成了新的魚米之鄉,取代了江淮地區,大明中後期湖廣的開發,更是讓湖廣成了天下糧倉,而無論是江南的米糧還是湖廣的米糧,都是要經過大運河才能運送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地區的。

因此相比區區江淮農業產出,運河顯然更為重要,於是各種水利工程的目的不是為了防澇保守,而變成了通衢通船。

別說臨洪口這樣的入海口了,就是卞家浦那樣的鹽鋪通往海里的水渠上,都建有一個個水閘。

不過那些水渠的水閘一般都是關閉的。除非要引海水的時候才會開啟。

楊潮站在海州城的北城牆上,這是北門西側一處位置,這個位置很特殊。因為身後有一座廟宇,叫做禹王廟。禹王就是治水的那個大禹,因為治水之功,被傳成了水神祭祀,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廟宇,規模雖然不如關帝廟、岳王廟這樣的廟宇,但是在南方卻遍地開花。

海州城的禹王廟就建在北門西側一處,目的是用大禹的神威來震懾北方臨洪口,防止水患。

禹王廟旁則是一條運河。其實海州城裏也是有運河的,就像南京有秦淮河一樣,江南的大多數城池,只要是條件允許,一般都會開通運河,畢竟聰明的古人早就發現,一條運河的開通,對於貨物的運輸十分重要,哪怕官府不在乎商人的便利,卻需要考慮巨量物資的保證。

海州城的運河就通向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最後從西門流到薔薇河裏,讓薔薇河跟內城相通,並且在城市中心運河橋上形成一個碼頭集市。被稱為市橋。

所以只要從城裏坐船,本來就能夠直接進入城外,可惜的是,足智多謀的知州將水門也封死了,說是防止敵人偷襲。

楊潮廢了不少口舌之利,才總算說通了宋濂,重新將北門的水門挖開,將運河疏通。

此時楊潮腳下的運河上,正有幾艘船。上面則是一個個略顯驚慌的士兵。

這些自然不是楊潮的士兵,而是一群原本應該在臨洪守閘的閘兵。

而現在他們的任務就是。再次去臨洪口,城外就有虜兵。他們不害怕才怪了。

幸虧楊潮給他們派了人保護,否則是打死都不出去的。

連威脅帶恐嚇,總算是讓這些人從命了!

自從山神發怒又過去了三天,楊潮打造好了三艘小船,可以裝一百個人出發,但是虜兵一直都沒有什麼行動,他們不行動楊潮就得行動了,於是今天終於讓人從重新打開的水門出發。

看着小船從水門出去,出現在城外的護城河裏,一直往西北走去,最後進入了薔薇河,期間虜兵大營緊閉,連一個探馬都沒有出現,楊潮這才放心的回到了城中。

臨洪口在海州城北不到十里的地方,這些小船雖然不快,但是一天時間也足夠一個來回了,今天晚上這些人就應該能回來了,如果計劃成功,大概虜兵又得搬家了,前提是他們依然不打算撤退。

小船離開,海州城依然如同以往那樣運轉着,只是平靜之中正在聚集著大爆發的力量。

如果不能在爆炸之前將虜兵打退,楊潮自認為自己是控制不住的,倒是一場大亂是難免的,一想到自己必須親手鎮壓平民,楊潮心裏就不由有些陰影。

在城裏視察了一些作坊,整座城市的手工業作坊,現在幾乎都在為軍事服務,爆發出來的能量相當巨大。

反正一件件鐵甲不斷打造,一根根鳥銃不斷的製作,一桿桿長槍,無數的軍用物資不斷被製造出來,要不是鑄造大炮實在是費時費力,楊潮都會毫不猶豫的要海州幫忙鑄造大炮了。

反正除了糧食,海州的其他材料還消耗不掉,像鐵和木頭都很廉價,或者說在糧食被統管之後,其他物資幾乎都貶值了,當然就算不貶值,海州典史宋濂一句徵用,就敢強行取走,楊潮有時候發現,這些文官對待百姓財產的態度,跟武將也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有必要有借口,絕不猶豫的拿走。

不過楊潮確實得到了最大的好處,現在已經收到了一千隻鳥銃,數量還在繼續增加,現在每天至少都能增加三十桿左右,長槍已經積存了一萬隻,裝備完民壯,依然有六千的存量,鐵甲有三千領,楊潮卻沒有給民壯裝備,全都放在自己的倉庫中,毫無疑問一旦離開海州,這些都是楊潮的私貨。

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宋濂似乎忘記這一切,任由楊潮從海州不斷的攫取各種軍事物資。

也許他默認了將這些當做楊潮的軍費了。

臨洪口一片澤國,宛若一面巨大的鏡子,一座座沙洲如同點綴在鏡子上的珍珠。

一條蜿蜒的鏈子,將這一粒粒珍珠串聯起來。

跟項鏈不同的是,這條鏈子是用石頭做的,這是一條縱橫複雜的堤壩。

從兩岸延伸,通過河口的沙洲,將河口跟十幾裏外的大海徹底隔開,不得不說光靠這海堤,就能感受到當初建造他的王朝的熊熊野心。

聽說這海堤宋代就開始建造,元代寧可不修城牆,始終都在維護海堤,目的不過是保護產鹽的淮北海岸地區罷了。

三艘小船出現在這裏,跟這些建築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如同趴在水上的一隻只水蠅。

船上的人倒是徹底的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一路上沒有遇到韃子,平安到達這裏,韃子竟然也沒有佔領這裏。

很快他們就出現在一處處海堤旁,這裏有專用的階梯讓他們上去,上面甚至修建著堅固的建築,裏面則有精巧的槓桿,讓他們可以放下一塊塊壩石。

隨着粗壯的鐵鏈滑動,一塊有一塊壩石從預留的位置滑落,瞬間就將底部卡死,阻攔了水流通向大海。

沒錯,他們的目的不是打開海壩開閘放水,因為站前海堤一直都呈現半打開的狀態,因為既沒有發洪水,也沒有發生海潮,因此壩石並沒有堵死海壩,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將一塊塊壩石封死。

防護臨洪口的士兵,可能不是訓練有素的士兵,但確實合格的護理海壩的水工,在他們手裏,一道道壩石聽話的被擺佈,走過一道道壩堤,一直忙碌到了下午,終於成功的完成了使命。

然後他們就開始回程。

小船在平靜的水面上滑動,岸邊茂密的蘆葦已經被淹沒,水裏的魚兒不是的興奮的躍上水面。

楊潮檢查了一天作坊情況,主要集中在鐵匠、木匠作坊,鐵匠坊打造軍事物資自然非常重要,不過有陳金負責人的把關,質量情況一直都很良好,木匠作坊,則在忙碌的趕造木船。

對這些木船的要求,楊潮不要求多麼堅固,唯一的要求是吃水淺,即便是在三五尺深的水裏,也能夠輕鬆的行駛,在這個基礎上,當然是能多載人就更好了,因此木匠沒有什麼選擇,就是造平底船,對此他們還頗有一些可惜。

因為海州靠近大海的關係,這裏的工匠還是有能力打造海船的,他們儲備的不少木料用來打造三桅大船都夠了,結果現在卻要用來造平底船着實浪費。

但這就是軍事,從來不考慮效率和成本,對於軍事而言,能夠打贏就是最有效率,就是最小的成本,一旦打輸,那才是最沒有效率,最大的成本。

既然海州有優良的工匠,楊潮也就不太擔心船的質量問題了,又去看了看訓練情況。

沒錯哪怕虜兵似乎已經放棄了強攻,但是海州城裏民壯的訓練依然沒有停止,楊潮發現,經過血戰洗禮的這些民壯,很多都有條件成為精銳的士兵,說到底士兵還是要殺人見血的,訓練不是問題,見過血的人才最珍貴。

楊潮已經有心從中徵召一批補充自己的千總隊了,相信自己打贏這場仗后,活動一下應該不是問題,而且自己立下這麼大功勞,將來要補充的兵力,可就不單單是一個千總隊,很可能就是整個新江口大營了。

終於從臨洪口回來的士兵,讓楊潮結束了城中的視察,熱情的接見了他們,然後不分是自己的士兵還是守閘的水兵,楊潮一人給發了一百兩銀子,如果這次能夠徹底解除海州之圍,那麼這些人今天所做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可以算作頭功!(未完待續)

...回到明末當軍閥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明末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回到明末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節 臨洪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