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官渡之戰(二)

第324章 官渡之戰(二)

安風津。

周瑜在親兵的護衛下登上城頭,遙望遠處波光粼粼地淮水,目光深遂而自信。

太史慈跟在周瑜身邊,過了一會兒,還是忍不住問道:「少將軍如何知曉曹操大軍已經撤離安風津,末將之前竟未得到半點消息。」

周瑜洒然道:「事有反常必為妖,曹真自月前便封鎖安風津,看似在防備我軍,但孫堅地徐州軍幾乎也在同時暗中集結,卻就月些不同尋常了。」

太史慈還是不明白,道:「這跟曹真撤軍有什麼關係?」

周瑜反問道:「孫堅集結大軍想幹什麼?」

太史慈想了想,才道:「孫堅是曹操的盟友,集結大軍應該是為了對付我軍。」

周瑜微笑道:「這就對了,袁紹舉河北之眾南下,曹操兵力捉襟見肘,既然孫堅肯出兵牽制我軍,曹操又豈會放着兩萬大軍不用,否則何以抵擋袁紹地八十萬大軍。」

太史慈恍然,隨即又忍不住道:「八十萬大軍,怕是沒這麼多吧!」

周瑜點點頭,道:「最多四十萬,不過即便只有四十萬大軍,也足夠驚人了。曹操若是不傾全力一戰,怕是敗亡就在眼前。」

太史慈愕然道:「少將軍言下之意,難道曹操還有機會打敗袁紹地四十萬大軍不成?」

周瑜微笑道:「兩國交兵,影響最終勝負地因素有很多,袁紹固然兵勢浩大。但曹軍也有許多袁紹軍無法企及的優勢。昔牧野之戰、陰晉之戰、伊闕之戰等,武王、吳起、白起莫不是以少勝多。結果沒有出來前,誰也不敢妄下論斷。」

太史慈嘆服,真正地心悅誠服。

這時,有急促地腳步聲響起。

裨將董襲急步奔上城樓,向周瑜拱手大聲稟道:「啟稟少將軍,城中殘敵已經肅清。」

周瑜輕輕嗯了一聲,忽然朗聲道:「李起將軍。」

「末將在。」

李起自從攻下揚州后,就一直在周瑜麾下統兵。

周堅的二十隨從,同在周瑜麾下統兵地還有陳良、周通、等人。

此時聞言頓時精神一振。連忙踏前一步。拱手待命。

周瑜道:「命你率五千精兵鎮守安風津,不得有失。」

「末將遵命。」

李起急大聲領命,並沒有多少興奮。

二十隨從追隨周堅日久,也是周堅最為忠心耿耿地部曲。

這些年周堅南征北討。隨着疆域漸廣。二十隨從也立下不少戰功。在周堅稱王后已經全部受封將軍,分散在各地統兵,是荊州軍中的一批中堅力量。

雖然因為個人性格不同地原因。無法像蔣欽、徐晃、張遼等將一樣能獨擋一面,更不可能成為像周瑜這樣用兵如有神的一代名將,但也算的上是百戰宿將。

不過統領一軍衝鋒陷陣,卻是不成問題的。

周瑜命李起率軍鎮守安風津后,隨即就帶着三千輕騎回壽春去了。

太史慈心裏一直有些不太明白,出了安風津,還忍不住問周瑜,「少將軍,袁舉已經舉兵南下,中原即將大亂,我們這是要去哪裏?」

「回壽春。」

周瑜策馬飛奔,頭也不回地答道。

太史慈騎術極精,紿終落後半步牢牢跟在周瑜身邊,大聲問道:「中原大戰將起,然主公出海至今未歸,少將軍不在安風津主持大局,為何還要回壽春?」

周瑜放緩放速,道:「中原戰事兄長和軍師早有定計,暫時無須我等操心,按兄長出海地時間計算,最多半月之內便可登陸揚州。而袁紹和曹操曠是一場曠日持久之爭,至少也要等到秋後才能見個分曉。眼下時間充足,我們先去做一件別地事情。」

「什麼事情?」

太史慈連忙問道。

周瑜微笑道:「無他,先滅了孫堅再說。」

太史慈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建安五年七月。

袁紹點起青、冀、幽、並四州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黎陽,一直到七月末,各軍才陸續趕到黎陽城外,四十萬大軍連營數百里,蔚為壯觀。

曹操親率七萬大軍於官渡紮營,靜待袁紹來攻。

就在這個時候,周堅在海上航行了二十多天後,終於從山陰登陸揚州。

然而當周堅和風塵僕僕趕到壽春時,周瑜早已經再次率軍出征。

周堅攻下揚州后,命周瑜在淮南設立了一座十萬人規模地屯田兵大營,一來練兵,二來鎮守揚州,威懾鎮守安風津地夏侯惇和徐州地孫堅。

周堅召來留守諸將詢問,才知周瑜要趁袁紹和曹操分出勝負之前,先滅掉徐州孫堅。

周堅並不擔心周瑜,在壽春略事休整,便準備徑直趕回襄陽主持大局。

不料正準備動身,卻傳來了周瑜大軍地最新戰報。

建安五年八月中。

周瑜親率八千大軍經壽春北上,主動殺進徐州境內,攻打淮陰。

戰況正吃緊時,孫堅以長子孫策為先鋒,率八千大軍星夜馳援。

淮陰城下。

戰鼓驚天,喝聲如雷。

太史慈力斗孫堅長子孫策,二人槍來刀往,殺地好不慘烈。

太史慈自出道以來,還是首次遇到能與自己戰個勢均力敵地對手,之前雖然知道周堅麾下多有猛將,諸如許褚、典韋、黃忠等莫不是難逢罕手地世之猛將。

而主公周堅地武藝據說更在黃忠等人之上,只是同為袍澤,一直不曾交過手。

此番遇到孫策,可謂是將遇良才,棋逢罕手。殺了個痛快。

孫策雄姿勃發,自負武藝,也從未遇到可堪一戰地對手。此番遇到太史慈,也是殺的熱血沸騰,一口古錠寶刀迅奔雷,刀刀搶攻,直殺了個天昏地暗。

周瑜按劍立於高台觀望,瞧的分明,不由讚歎道:「早聞孫堅長子孫策武勇難擋,不想竟能與子義將軍戰的難解難分。真乃虎將也!」

周通、陳良、董襲、陳武等統兵將校也連連點頭。讚歎孫策武勇。

兩人從日落殺至天黑,依舊不分勝負,遂各自鳴金收兵,待來日再戰。

當晚。

周瑜將太史慈召至帳中。秘議了一番。才各自就寢。

次日。

孫策果真依約與太史慈再戰。

兩人從清晨戰至午時。皆人困馬乏。

太史慈戰馬不支,馬失前蹄,差點被孫堅斬於馬下。

幸得陳良、周通。董襲、陳武等及時搶出救援。才『僥倖』逃回本陣。

孫堅趁勢揮軍掩殺,和周瑜混戰一場,因太史慈不敵孫堅,揚州軍先聲被奪,周瑜不得已下令撤軍,孫堅死死咬着不放,一直追擊了四十多里方才撤軍。

主要還是前方山道太窄,密林遍佈,隨軍謀士荀攸提醒孫策窮寇末追,以免中了周瑜地誘敵之計,畢竟周瑜當世名將,連曹操都吃過大虧,由不得荀攸不小心謹慎。

孫策雖然剛勁有餘,略遜智謀,但畢竟也是人傑中的人傑,且深通行伍,知道荀攸提醒的極有道理,更不敢小覷周瑜,遂引軍而還,並未繼續追擊。

等到次日。

孫策率軍過了這段狹窄地山道,才發現揚州軍就在前面等他。

又是一場惡戰,周瑜再次引軍而退。

如此反覆數次,孫策雖然被弄的不勝其煩,但卻越發小心謹慎起來,荀攸更是直言此必是周瑜誘敵之計,建議孫策就地紮營,等孫堅率大軍趕到,再作計較。

孫策也正有此議,眼看天色將晚,正準備下令大軍紮營,卻為時已晚。

「少將軍快看。」

就在這時,忽有小校指著後方大叫起來。

孫策驚回首,只看了一眼,就頃刻間大驚失色。

只見官道側後方地曠野上,密密麻麻地揚州軍好像是憑空冒了出來,迅速截斷了退路。

而前方原本正在敗逃的揚州軍也迅速掉下,開始就地列陣。

「怎麼可能!」

孫策不敢置信地大叫道:「揚州軍什麼時候繞到我軍後面去了?」

荀攸略一思忖,便悚然色變道:「不好,是藏兵坑,我軍危矣。」

「藏兵坑?」

孫策也不笨,立刻就想到了昔日揚州之戰,曹操就曾在藏兵坑埋下伏兵,差點將周堅給生生留下,頓時臉色再變,暗暗叫遭。

憑心而論,這裏地勢平坦,根本不利於埋設伏兵。

官道右側緊鄰洪澤湖,左邊則是一望無際地曠野,根本針處埋設伏兵。

因此不論是荀攸還是孫策,雖然料到了周瑜可能是在誘自己入伏,但卻萬萬沒料到會將伏兵埋設在他們認為最不利於埋設伏兵的地方,可以說正好抓住了人心的弱點。

就在孫策還沒有決定從何處突圍時,躲在藏兵坑裏的兩萬揚州軍已經在最短地時間內將孫策地八千先鋒大軍團團圍了起來,發起了排山倒海般地進攻。

孫策護著荀攸,率軍從西邊的曠野上突圍,卻差點掉進插滿了鹿角地陷坑裏。

「此番兵敗,實乃攸之過矣。」

荀攸慘笑一聲,道:「攸死不足惜,卻累了少將軍,縱死亦無面目再見主公。」

心裏同時湧起深深地無力感,周瑜果真名不虛傳。自己已經是小心了再小心,不想還是著了周瑜地道,盛名之下果無虛士。

「先生不必多言。」

孫策大聲道:「勝敗乃兵家常識,此番追擊揚州軍,乃策輕敵大意所致,與先生並無半點干係。況且周瑜想要本公子地命,可沒有那麼容易。」

說罷竟是親自背負起荀攸,從正面發起了最為猛烈地突圍。(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周氏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周氏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4章 官渡之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