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紀念

我們的紀念

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說來也是巧遇,《檢察風雲》雜誌恰逢公開出版第300期。實際上「300」只是一個統計的符號,它並不能說明什麼,但300期記載的內容,反映的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法治發展和進步的歷程。我們不妨作些歷史的回顧並與現狀作一些比較。

如今的民眾,對於法律知識知道得往往很多。他們對於家庭、社區以及各種社會關係中的衝突、矛盾包括由此引發的社會熱點問題,只要是關心的,都會從法律層面說得頭頭是道。這種法治觀念的變化,是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最有益的成果。試想一下,我們今天在茶餘飯後可以議論的東西,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頭30年,是不可想像的。有的可能只是在私下議論,有的是關了門也不敢講的。隨着社會進步、思想解放,輿論環境得到了改善,對言論自由的認識標準也有了新的變化,或至少不再有那種迴避與忌諱,甚至對政府某些工作的批評,全社會也表現了一種歡迎的態度。這在60年比較靠前的日子裏,或者準確地說,在某些階段是會導致災禍臨頭的。

如今的出版內容,對待司法題材的報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用階級劃分的年代,刑事犯罪分子都是我們的階級敵人,大眾對於被判刑的人,只有一個態度,就是劃清界限。對於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編輯而言,犯罪就是黑暗的,報道案件就是暴露陰暗面,無任何積極價值可言。遇案件文稿如見蛇蠍,避之惟恐不及。融入法治觀念的新聞意識如今發生轉變,人們特別是媒體認識到,媒體不應該去熱衷於案件的炒作。出版物刊登一些有社會影響的案件的客觀報道,目的是貼近群眾的閱讀需求,發揮媒體的信息傳播和引導功能,通過讀者的具體了解和參與,宣傳司法職能,維護公平正義,起到威懾犯罪和對社會一般預防的效果。而僅是這些,對於前輩編輯,也是不能夠去做的。

如今科技的發展,使我們曾經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的科學幻想的故事,成為驗案時的工具;醫學研究的貢獻,也幫助人們認識到,犯罪之人也有精神不健全的傾向,有性格的障礙;重溫歷史,撣去時間的蒙塵,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們的前人在曲折道路上留下的更真實的印跡;人權意識得到增強,至少對犯罪之人的權利的維護,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對他們生活的關懷,全社會是用心去體驗,並在實踐中充滿情感。

如今的法治進步,對我們的祖輩來說,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中國是具有長期農耕文明的社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的行為規範是依靠農耕社會的宗法規範、道德規範和社會習俗規範來調整的。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社會關係的調整必須用法制來規範,法制規範要遠遠高於農耕社會的宗法、道德和社會習俗,一些過去可以通過政策、道德和社會習俗規範來調整的行為,現在往往是行不通的。然而正是由於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出發,通過一系列的規範來調整各種行為,所以說,人民大眾追求法治社會的理想,並不是現在才剛開始的。60年一甲子,這種追求起始於無數的甲子以來,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和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這也充分顯示了長期以來,中國的勞動人民具有追求法治文化的自覺和傳統,也正是由於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的人民大眾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具有時代賦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充滿熱情地融入法治建設的前進步伐。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會鮮明地感受到「法治」這位時代巨人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她讓我們敬畏與尊重,她讓我們充滿期待地與之親近,她必將用有力的臂膀熱情地擁抱並伴隨着我們,共同去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我們要走向一個新的目的地,我們應該記住我們是怎樣走過來的。《檢察風雲》雜誌長期以來堅持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的辦刊宗旨。特別是在雜誌社主管機關黨組和歷任社長石祝三、漆世貴、俞雲波的直接領導下,通過全體人員的熱情工作,使其出版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以上對社會發展與變化的點滴回顧,在雜誌的二十幾個欄目中,都有很精彩的報道內容。為此,我們借《檢察風雲》公開出版300期之際,彙集出版《檢察風雲》集萃第二輯,共有《大案追蹤》、《權益紛爭》、《科技鑒案》、《往事鈎沉》、《風雲雜談》五冊,並以此來紀念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吳元浩

(作者系《檢察風雲》雜誌社總編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案追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大案追蹤
上一章下一章

我們的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