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零收購”引發股東反目

第一章 “零收購”引發股東反目

在深圳,張勁龍或許算不上什麼大老闆,可是,在他的家鄉湖南湘沅,他卻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為什麼?因為他最近榮歸故里,要拯救瀕臨倒閉的有色金屬冶鍊廠啦!

曾何幾時,江沅冶鍊廠不可一世,行政級別比湘沅縣都高。改革開放初期,知情回城,為了解決知情就業問題,縣長親自登門,冶鍊廠廠長居然不見,對廠辦主任說:「找我幹什麼?該哪個部門負責哪個部門接待嘛。」後來,隨着政企分家、國企改革、自負盈虧以及國家部委壓縮改制,冶金工業部撤銷,江沅的有色金屬冶鍊廠先是從冶金部劃歸中國有色總公司,後來劃歸地方,從最初的失去「行政級別」,到後來喪失經濟優勢,職工下崗買斷工齡自找出路,最後,終於混到請求私營企業來「收購」的份上。請誰收購?最後還是請湘沅走出去的老闆張勁龍。

其實,張勁龍並不是什麼「老闆」。他原本就是江沅有色金屬冶鍊廠的一名工人,因為幫朋友打架,被留廠察看,一賭氣辭職,跑到深圳,怎麼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冶鍊廠的「救世主」了呢?

「老闆」是老百姓的說法,並不標準,標準的稱呼叫「商人」。

提起商人,人們自然想到「無商不奸」,意思商人都是狡詐的,不守信用,唯利是圖,不講誠信。但張勁龍不是。相反,他很義氣,並且正是因為張勁龍講義氣,守誠信,才最終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也就是所謂的「老闆」。而當初和他一起出道的結拜兄弟趙一維,起點比張勁龍高,也似乎比張勁龍聰明,並且曾經名氣比他大,可是,正因為聰明,太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還要靠張勁龍提供發展機會。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物以稀為貴」?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表面上人人追逐財富,骨子裏卻更加珍惜誠信看重情意?更加渴望公平與正義?

或許,正因為張勁龍不「開竅」,自始至終都是性情中人,情字當頭,義氣當先,並不按照「商人」的牌理出牌,結果反而出奇制勝?

張勁龍靠講義氣起家,並且靠講義氣多次起死回生,這次,他再次講義氣,千里回鄉,收購瀕臨破產的有色金屬冶鍊廠,並非看重了這其中的商業利益,而主要是抹不開面子,想着家鄉縣改市,市長親自出面,跑到深圳禮賢下士地來求他,關鍵時刻,自己要是不出手救一把,也太不仗義了,似對不起家鄉父老,於是,頭腦一熱,滿口答應。可是,公司不是他一個人的,儘管第二大股東丁懷谷在當初兩個人合作的時候就承諾只佔股份,不理公司日常事務,這麼多年來,丁懷谷也一直把公司放手交給張勁龍打理,但是,這次在公司決定收購江沅冶鍊廠的問題上,丁懷谷卻搬出自己第二大股東的身份和公司章程,強烈反對。於是,兩個人之間發生了激烈交鋒。這就讓夾在他們中間的周靜怡十分為難。

丁懷谷說:深圳勁風科技有限公司是做現代通訊的,與有色金屬冶鍊行業沒有任何關聯,不熟不做是商業運作的基本紀律,必須堅持。

張勁龍回答:您老說得對,確實應該不熟不做,但是,我就是江沅冶鍊廠出來的,這一行我熟悉,非常熟悉。按照我們當初的合併協議,勁風科技由我打理,日常管理自然由我負責,我熟悉的行業怎麼不可以涉足?

丁懷谷說:我是承諾過不過問公司的日常事務,但涉及到重大投資和跨行業經營,以及兼并重組這樣帶有全局和戰略性的決策問題,我還是有權過問甚至可以行使否決權的。據我了解,江沅有色金屬冶鍊廠欠銀行許多錢,其實早已經資不抵債了,收購這樣的爛攤子,不是自找包袱嗎?

張勁龍回答:您當然有權過問此事,所以我才與您商量,並打算徵得您的支持。江沅冶鍊廠確實拖欠銀行許多貸款,眼下也確實是資不抵債,所以苟市長才禮賢下士地跑到深圳來求我,所以才答應給我「零收購」並配合「債轉股」政策,把銀行的債權改成股權,面對這麼好的條件,我不能給臉不要臉。

丁懷谷說:做生意最忌諱感情用事。這些當領導的,今天求你的時候三顧茅廬,等你真的介入之後,到時候萬一經營不好,他們肯定翻臉不認人,說「尊重市場規律」,把責任推卸的一乾二淨,這樣的事情我經歷多了。

張勁龍反駁:不講感情還是人嗎?是人能不講感情嗎?我不是沖着他市長的面子,而是沖着家鄉幾十萬父老的面子。別說我已經計算過,即使將來萬一工廠搞不好,那麼大一個有色金屬冶鍊,我就是把它炸了,該做房地產開發也不吃虧,就是真吃虧了,肥水沒流外人田,我當是為家鄉人民做貢獻,也認了。

丁懷谷氣得直搖頭,他非常想說:江沅是你的家鄉,你回去收購一個爛攤子,不管結果如何,起碼可以光宗耀祖,可江沅不是我的故鄉啊,我憑什麼要搭進去?公司不是你一個人的,當然不能由着你一個人的性子來!

不過,作為一個老商人,幾十年的商場經歷使丁懷谷具備了這樣的素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說傷害合作夥伴的話。所以,這話丁懷谷說不出口,他只能動用自己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權力,堅決反對。

爭執和較勁還在繼續,收購行動最終能否實施,尚難確定。而家鄉那邊,似乎已經等不及了。催促的電話不好意思直接打給張勁龍,打到他的好兄弟林文軒那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蒼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蒼商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零收購”引發股東反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