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第6節

6

「成就」是做給別人看的,也是別人的評價,但天長日久,把別人當成鏡子,天天反射,終於失去自我,與別人的感覺一樣了。於是,為了別人,也為了自己,遵循社會法則,不斷地向上爬,感覺爬得越高「成就」越大,彷彿自己返璞歸真,成了猴子,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從樹根往爬到樹梢,等上了樹梢之後,卻發現無路可走,再退回到地上已經不可能了,因為下面有太多的笑臉對着你,你不能辜負眾生啊。早知如此,幹嘛要費那麼大的勁爬上來呢你?

我坐在家鄉的馬路邊打瞌睡,但並沒有真的睡着,因為我清楚地看見了父親。

周末回當塗,我向父親暗示我想學樂器。父親點點頭,表示他知道了,或者表示贊同,但是沒說話,摸摸我的頭,又嘆口氣。

我理解父親的難處,把話岔開,再沒提這件事情。我本以為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誰知僅僅過了兩天,父親就來了,帶來一把二胡。

這是一把舊二胡。但質量不錯。紅木。提在手上蠻重。頂端雕有龍頭。龍頭是黃楊木雕琢。可惜已經殘缺。

「借的。」父親說。說的有些不好意思。好像非常抱歉。

說實話,這不是我想要的「樂器」。我最想要的樂器是手風琴,其次是小提琴。哪怕是舊的手風琴或舊的小提琴。借的也行。至於鋼琴,我不是不喜歡,而是根本不敢想。

儘管如此,我還是表現出歡天喜地的樣子。

我的表現不完全是安慰父親,也確實很喜歡。畢竟,二胡也是樂器,起碼相對於鳳凰琴來說是樂器。好過沒有。

我開始勤學苦練。幾乎到了著魔的程度。我一開始就追求正規。嚴格按照書本上的提示先練空弦,再拉音階,最後拉練習曲,並且不斷地按照書本對着鏡子調整自己的動作和姿勢,向一切會拉二胡的人虛心求教。為了不影響旁人,我用一根鉛筆做琴碼,這樣二胡發出的聲音就很小,但練習效果卻不受影響。另外,我還創造性地做了一塊與琴桿至琴弦之間尺寸一致的練習板,帶在身上,隨時練習指法。

當我帶着二胡來到苗軍家,拉了一首《小花股》之後,該苗軍和他的母親震驚了。

「你比他有天賦。」苗軍的母親說。

「他」指的當然是苗軍。但我並不同意阿姨的觀點。我認為我只是比苗軍刻苦。現在我想,可能是阿姨對苗軍的要求與期望比較高吧。

從此之後,我們就經常在一起合奏。為了不影響鄰居,我們都盡量「低調」。我用鉛筆做二胡的琴碼,苗軍在小提琴的琴碼上夾上幾個木質夾子,而阿姨更絕,她必須對鋼琴進行「改造」,在琴弦上鋪一塊布。

那是一段無與倫比的幸福時光。我感覺自己很快樂。感覺自己是同齡人當中的佼佼者。感覺自己接觸到了某種最神聖的東西。感覺自己比一般人高貴。我不孤獨了。面對那些不願意接近我的同學,我基本上做到了像苗軍一樣自信、坦然、平和,而不是像史常紅那樣不服氣。我更加刻苦地練琴。幾乎無時無刻不沉浸在音樂當中。我已經會拉很多二胡獨奏曲。為了能給我伴奏,阿姨不得不練習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還有當時流行的《喜送公糧》、《金珠媽咪贊》、《台灣人民盼解放》和《紅旗渠水繞太行》等等。我感覺音樂幾乎是我生活的全部。我發覺苗軍的家才是我最嚮往的地方。我甚至害羞地想過,如果我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該多好啊!當然,這種想法只是一閃念而已,不會當真,因為我知道這是空想。但是,相處的時間長了,我們也確實像一家人,在他家吃飯是經常的事情,如果不是父親已經調回馬鞍山,我離開親戚家住到苗軍家也說不定。如果那樣,我們不是真的成了一家人了嗎?

然而,好景不長。這一天,苗軍告訴我,他們家要離開馬鞍山了。說他父親從學習班裏放出來了,被轉業到武漢,所以他和他媽媽也要去武漢。

我非常傷心。傷心地一個人躲在暗處偷偷地哭。為苗軍,也為苗軍的母親。我好像已經離不開他們了。我已經把他們當成自己最親密的人。當初我父母離開馬鞍山去當塗的時候,我也沒有流眼淚。是不是因為當塗近而武漢遠?或者是因為我清楚與父母分別是暫時的,而與苗軍和他母親的分別是永恆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永恆的分別」,但至少到目前,我再沒見過苗軍,也沒有見過他的母親。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我有點事業基礎之後,立刻離開海南去武漢開了歌舞廳,不斷地請武漢當地的音樂界朋友來做嘉賓演出,下意識里,是不是希望碰見苗軍或苗軍的母親?不管是不是,最終的結果是未能如願。對於苗軍,他的最終職業未必是拉小提琴。或許早已經當了軍官,或許從事其他行業,就如我自己,無論是1977年的高考志願選擇,還是現在從事的行業,都與拉二胡不沾邊啊。而對於苗軍的母親,我連她姓什麼都不知道,就憑「會彈鋼琴的阿姨」這點線索,在偌大的武漢,當然打聽不到。

但是,我始終沒有忘記他們。

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共同度過一段令我終身難忘的美好時光,並且這段時光影響了我的一生,而且,我還實實在在地得到過他們的恩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恍若隔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恍若隔世
上一章下一章

第6節

%